【扶贫路上】“笔杆子”下村 “泥腿子”扶贫

他是20多年的“笔杆子”,后来服从组织安排毅然下村去当了“泥腿子”。经过努力,他成功摘掉了58顶“贫困帽”,交出了“进驻当年让贫困村出列”的优秀答卷。
他是县里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慈利县纪委监委驻杜坪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伍国会。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2017年1月才从慈利县教育局调到县纪委的伍国会,3月份就接到了下村担任溪口镇杜坪村第一书记的重任。
伍国会没想到,自己到杜坪村报到的第一天,村里刚刚进行了换届选举,几个“帮派”的人正守在村部准备打架。“开弓没有回头箭,来都来了,就干出个样子来。”这一天,伍国会完成了由“笔杆子”到第一书记的过渡,从内心接受了这次全新的挑战。
到任后的两个月,伍国会和工作队围绕“户脱贫、村出列”的工作目标,同村干部一起深入走访调查、座谈交心、召开会议,收集党员干部群众意见。
期间,伍国会走遍了全村15个村民小组,走访了全村399户,掌握了63户2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开始摸索新的工作方法。
“进了村就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从机关到农村,从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到租住村民地下室,从规律作息到随时当好村里的“勤务兵”,这几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伍国会学到了很多。在村里,他尽可能地抹掉身上的书生气,进百家门,吃百家饭,与群众打成一片。
一年摘掉58顶“贫困帽”
杜坪村的贫困,在工作队两个多月的入户摸排中得出结论:基础设施为零,集体经济为零。
缺啥就补啥。帮扶工作规划制定出来后,伍国会坚持每月驻村20天以上,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
道路是制约村民脱贫增收的瓶颈难题,那就从修路着手,实施村主干道窄路加宽及8.6公里组级道路硬化。饮水安全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那就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铺设近万米水管,新建4个水池、8个水窖,很好解决了全村所有农户的安全饮水问题。
新建村部及附属设施、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实施灾后恢复整理项目……两年时间,工作队先后在杜坪村投资了近1300万元。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村民开始越来越信任这个“白面书生”。
然而输血的帮扶始终不能根治贫困。2017年7月,进村入户开展调研的大学生在农户家吃到了水分充足、味道甘甜的黄桃。工作队立即请专家前来考察,发现当地的土质和气候都非常适合黄桃生长。很快,在伍国会的带领下,村里就流转200亩土地种上了黄桃,并将全村63户贫困户全部吸纳进去,又引进公司统一管理。当年,贫困户就获得了公司的分红,村集体经济也实现零的突破,达到了5万元。
2017年底,全村63个贫困户218名贫困群众,除去纳入兜底保障的 5 户 11 人,其他全部脱贫。当年,杜坪村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准脱贫考核中通过验收,实现整村脱贫,成为全县少有的工作队进驻当年就摘掉“贫困帽”的村。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低矮破旧的村部和村民一触即发的矛盾,是报到那天杜坪村送给伍国会的“见面礼”。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伍国会觉得“帮钱帮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如帮他们建个好支部”。接下来,伍国会一方面积极对接争取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补助资金,花145万元新建并完善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另一方面及时安排村干部参加各类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
伍国会的一系列举措,不仅增强了村干部的凝聚力,更激发了村干部队伍谋事创业的积极性,他们带领全体党员与贫困户围绕“找穷根、下准药”召开专题座谈会,引导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组织致富能手和党员示范户带动贫困户致富,让党员在引领脱贫攻坚中显本色,在服务脱贫攻坚中见成效。
两年下来,昔日打肚皮官司的村干部成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村支两委班子也成了一支“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成了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今年,在县城教书的妻子申请前往溪口镇支教,伍国会驻村扶贫的路上又多了一份携手共进的力量。走在去往黄桃基地的路上,伍国会步履坚定,他将带着村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慈利县纪委监委 吴凡 宋世秀)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