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山沟里的特殊“补习班”

每天上午9时,在大山环绕的慈利县溪口镇云岩村村部,一阵阵整齐清脆的读书声入耳,这是慈利县纪委监委为村里娃娃开设的“补习班”正在开课。
首都少年与山里娃娃“结对子”
循声寻去,在村部二楼的大会议室里,整整齐齐坐着31名学生,一张可移动的大黑板前,一位学生模样的“小老师”手持书本,一边细细板书,一边认真地教学生们读英语。
这是一个特殊的“补习班”,模样稚嫩的“小老师”叫曹一诺,是来自北京市101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与她一同前来的还有三位同校小伙伴。班上的学生最小的刚上一年级,最大的是与“小老师”们年龄相仿的高中生。
溪口镇云岩村是慈利县纪委监委的结对帮扶和驻村帮扶村,除了大力扶助村民发展产业,增收集体经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一直是县纪委关心的大问题。云岩村地处深山,距离县城远,留守儿童多,一到放暑假,忙于生计的家长无暇看管的孩子们就成了“野鸭子”,县纪委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17年暑假,通过多方联系,县纪委为云岩村的山里娃娃与远在北京的首都少年牵线搭桥,结上了教育扶贫对子,这个特殊的“补习班”一办就办了3年。
开了眼界就有了梦想
山里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孩子们几乎从未走出过大山。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开阔视野、培养自信心、激发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是慈利县纪委监委交给曹一诺和同行“小老师”的光荣任务。
“孩子们很单纯、特天真”,曹一诺回忆道,当时刚来村里,他们做了一个调查,问到哪些孩子想上大学,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台下举手的孩子竟寥寥无几。“有的孩子说长大了就去省城打工,有的一脸迷茫,并未想过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孩子们的反应让“小老师”们感到特心酸。
经过商议,“小老师”们特意开了一堂“人生启蒙”课,为山里的孩子讲述外面精彩的世界,分享自己在大都市的所见所闻所感,讲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以孩子的口吻讲职业规划……几堂特殊的课讲下来,神秘又陌生的世界激发了山里娃们的渴望,他们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之后的课堂里,孩子们听课认真多了,笔记也记得勤了,课后还会缠着“小老师”问问题,学习的劲头提高了不少,前来村部上课的学生也一年比一年多了。
四位“小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层精心策划课堂,每天上午带领学生们学习不同科目的文化课,下午打打篮球、做些益智游戏,进行集体活动,一天的课程安排得丰富多彩、满满当当。从最初的胆怯羞涩、不敢主动与生人交流到现在的落落大方,从“没想过上大学”到“想走出大山看看”,山里娃娃悄悄发生了许多改变。
来自遥远首都的“小老师”们犹如一串七彩灯,给山里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斑斓的色彩,激励他们勇敢种下梦想的种子。
“我要向他们学习”
三年不间断的“补习班”让山里娃娃丰富了假期生活,学到了更多知识,也让他们与“小老师”们结下深厚情谊。课堂上,他们是“师生”,课后,热情好客的山里娃会邀请“小老师”们去自己家吃饭,带领他们爬爬山,感受山间风光。
“哥哥姐姐很厉害,我要向他们学习。”来自溪口镇小学二年级的陈同学这样说道。就读于慈利三中的朱同学即将上高二,他已经连续上了3年的“补习班”,面对与自己一般大的“小老师”,他感触颇深,“他们虽然和我差不多大,但知识面广得多,带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我对大山外也有了更多的向往,这三年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感觉蛮有意义的,所以每年我都会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帮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特殊的“补习班”成了村里人人夸赞的风景线。“这是县纪委和村里办的好事咧,我孙儿一放假了就贪玩,有了学习班,家里不用操心了,还能免费学到知识”,提起村部这几年年年都举办的“补习班”,村民朱奶奶忙不迭竖起了大拇指。(慈利县纪委监委 庹星)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