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扶贫路上】贫困村里的“上班族”

编辑:王城长 发表时间:2019-11-04 09:20 来源:三湘风纪网

  “在扶贫车间做电话线,这个月能挣3080元钱。”10月22日,梁春菊开心地跟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报喜,“还能照顾家,做不完可以拿回家做。”

  梁春菊是蓝山县塔峰镇源桐星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在就业道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但就在今年4月,她有了一份“新工作”专业技术员,工作的地方就在离家不远的扶贫车间,这变化让她很惊喜,而这得益于她的帮扶责任人—塔峰镇纪委书记廖文兵的付出。

  源桐星村本是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脆弱,缺乏经济支柱,村里多是些老弱妇孺,土地贫瘠。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手段,而“扶贫车间”则是确保贫困村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主要载体。

  为尽快建成扶贫车间,廖文兵协调村委会将300平米的活动中心用作生产用房。“扶贫车间用工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户,相比其他行业,电话线制作对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该镇和蓝山县必达电子厂签订合作协议。今年4月,通过扶贫工作队和村委的努力,该扶贫车间项目相关手续全部办理完毕,投资20万元扶贫车间正式运营了,村里的贫困户又多了一条增收路子,大家喜笑颜开。

  “除了压水晶头,我还在学习锡焊,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手艺,别看压一个水晶头才4分钱,但是我手脚快,每天能赚100多块钱。”勤快的梁春菊很快成了专业技术员,时不时指导新加入的贫困户。

  “以前为了照顾两个孙子,没办法出去干活,在这里工作时间自由,多劳多得,我很满足了。”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梁春菊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源桐星村本是移民村,她们以往生活在大山,现在大家聚在一起工作,也增进了邻里关系。”谈起村里的变化,廖文兵很是欣慰。

  “忙时务农、闲时务工”逐渐成为贫困群众新常态。“现在的源桐星村已建成扶贫车间2家,帮助508人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49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如今,建在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正在蓝山遍地开花,贫困户有房住,有产业,能打工,脱贫之路越走越顺畅。(蓝山县纪委监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