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入村手记】 “任性”支书的“不一样”

编辑:王城长 发表时间:2020-06-05 08:46 来源:三湘风纪网

  早就听说两年前6名村干部公开叫板党委政府的赫山区衡龙桥镇华林村变化很大,趁这次决战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入村督查的机会,我决定去见见那个曾经很是“任性”、让我多少有点“牵挂”的村支书范志祥。

  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村上,踏进村民服务中心,接待我的正是范志祥。

  在办公室落座,简短地寒暄后,我们便聊开了,交谈中,他多次提及“我们不一样”。

  “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那么大,新农村建设村里投入那么多,哪来的钱?”我直奔主题。

  “我们的思路不一样了。不是等上面来钱了再做事,也不是看上面来了多少钱做多少事,而是不等不靠,先干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怎么先干?”我提出疑问。

  “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没有群众的参与一切都是瞎忙!村里老人们爱看花鼓戏,我们就把区里的剧团请来,每次演出前,我就在几千人的现场上台宣传发动。老人们的思想通了,会回去做子女的工作,子女思想通了,自然就会出钱出力,谁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在乡邻面前有面子,讲得话起。”他的脸上露出一丝“狡黠”。

  “群众能集多少资?目前花了多少钱?”我穷追不舍。

  “我们的筹资分三大块:群众集资1/3,对外筹资1/3,村里配套1/3。目前已经筹集100多万,每天还在不断增加,其中,群众出资多的10万,少的也有四、五百,花了400多万,已经分两批在村、组里公示,每一分钱的来源、去向一目了然。”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随即,跟随范志祥来到核心示范区,村民文化广场上,音乐喷泉随着节奏起伏变幻,岳飞、岳东江等名人雕塑静静矗立,民俗文化展厅里已经少见的农具,展现了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村庄的厚重。

  乡贤调解室,是枫桥经验在华林的生动实践;资源回收兑换屋,见证了垃圾分类渐成农村新风尚;整齐划一的农家菜园,通往每家每户的柏油路,迎风而立的太阳能路灯,清澈见底的沟渠,长势喜人的禾苗,瓜果飘香的菜园果园,开阔宽敞的篮球场,置身这如诗如画的田野,你会怀疑这是个成熟景区的示范公社。

  看到这幅田园画卷,我不禁问到:“村干部被集体问责后,华林村被确定为需要整顿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你们村以前还是省级贫困村,现在刚脱贫,哪来的底气创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

  “我们的作风不一样了。挨了板子后,班子反复检讨反思,憋着劲发着誓,要用实际行动一洗前耻。”因问责上了《中国纪检监察报》,范志祥说他当时心里很别扭,现在已经放下包袱了,一心只想着带着大伙办实事。

  “村里投入这么大,后续的资金怎么弥补?”我始终担心他这个窟窿没法填补。

  “现在干出了效果,区里的现场会刚开过,市里的现场会马上要开。‘人怕出名猪怕壮’,我就不怕,反正出过名了,不怕名声更大。现在往上争取资金师出有名,老板们不示弱,乡贤们不落后,群众直接受益,参与热情高涨,筹资好踊跃。”说到资金来源,范志祥有点眉飞色舞。

  “目前发展得好的还只是核心区的几个组,要在全村48个组、4800多名群众中全面推开,有难度吗?”我毫不掩饰对以点带面可持续性的担忧。

  “难度肯定有,但每个组我每年至少跑五趟,有的组每个月都去。我跑得最勤、关注最多、支持最大的不是我自己原来所在的片区,而是合村之前的其他片区。”范志祥表示,秉承公心、全力以赴,自然能打动群众。

  “明年村两委要换届了,你有信心继续赢得群众的信任、党委的提名吗?”

  “这不是我现在要考虑的,反正群众心里有杆称。”对此,范志祥语气淡定,目光坚毅。

  在华林村,我还见到了这样的标语:“到政府领政策、争项目,走出去看样板、学经验,回到家搞产业、谋发展”“党委政府是导航”“支部村委是司机”“爱心人士是油站”“人民群众是乘客”“幸福生活是去向”,范志祥把他治村的理念和目标,都融入到这些他自己创作的标语里了。(赫山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刘炼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