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村手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夜深时分,万籁俱寂,躺在乡村夏夜里,回想这几日住村,心中思绪万千,久久无法入眠。
根据全区“冲刺问题清零 决战脱贫攻坚”行动安排,两天前,将日常工作按下“暂停键”,我带着行李正式驻扎花桥街镇良木塘村。良木塘村作为我联系的软弱涣散村,进村曲曲折折的山路,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了。但此行白天入户察民意,晚上座谈听心声,与近百名群众促膝而谈,看到他们眼神中、言辞里自然流露出对扶贫政策的认可、对干部的拥护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仍颇有感触。
一把甜枇杷
“领导,来屋里喝杯水、坐坐吧!”走在乡间小道,老远就听见老乡充满热情的招呼声。经村干部介绍,老乡叫周某忠,患有脑梗塞,是低保户。径直来到老周家中,干净整洁的院子里枇杷树亭亭而立,结满了黄灿灿的枇杷。
“您家这枇杷长得好嘞!”随口一夸,老周的妻子马上摘来了一大把新鲜枇杷,我赶紧让他们别客气了,坐下来聊聊天。
“我2018年脑中风后,住了两次院。三年了,儿子在外头打工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有事情都是村里干部帮忙解决。”没想到说起家中近况,眼前的糙汉子竟眼泪直掉,和5分钟前的笑容满面判若两人。
交谈得知,现年52岁的老周一家有三口人,过去在外务工,生活也算不错。然而人生无常,2018年老周患脑梗塞失去劳动能力,家中顶梁柱轰然坍塌,而儿子不管不问,更让两口子寒了心。村干部得知情况,立即伸出援手,第一时间为老周申请低保。低保医疗救助住院报销比例达80%,老周终于没有后顾之忧地接受住院治疗,身体状况也逐渐稳定,如今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不仅如此,为了解决老周家的收入来源,村干部介绍老周妻子到附近的藤椅编织厂务工,每个月也有了固定收入维持基本开支。
临走前,老周装了两袋枇杷塞给我,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你们,让我晚年有了依靠!”
一本“幸福账”
“吃住有没有问题?生活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来到2017年已脱贫的周某民家中,刚搬来凳子在院子里坐下,问起扶贫政策落实情况,附近的村民纷纷围过来“凑热闹”。
周某民患有克隆恩病,无法从事过重的劳务工作。上有一老,下有两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几乎压在妻子肩头,但周某民十分乐观,坚持从事力所能及的劳作补贴家用。
“当着乡里乡亲的面肯定不能乱讲,生活确实是比以前好多了!”周某民拿出一篮花生招呼大伙,一边开始算账:“种了3亩玉米、4亩青蒿、400棵辣椒、鸡鸭80多只,扶贫产补1200元;父亲有养老金1236元一年;低保每月190元,四个人吃低保一年就是9120元;村里给我特别照顾,安排了清扫就业岗位,在村里扫扫地有500元一个月,一年6000元;媳妇在外面打工每个月两千多,一年有2.4万元。这样算一年有4万多元了,我们没拖脱贫攻坚的后腿了呢!”
“何止这些!小孩子读书‘两免一补’还有教育扶贫政策帮扶,住院看病报销。”“还搞了扶贫车间提供就近就业,现在家门口也可以打工了。”大家对扶贫政策如数家珍,让我感受到群众对党和国家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可和拥护。这份肯定,恰恰是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惠及群众的缩影。
一个“小心愿”
“我就一个心愿:进村主路有几米破损严重,希望能把这个路修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村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前天晚上8点,我召集20余名党员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一名党员提出修补主路的建议,引发了与会人员讨论。
“入村主干道破损,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决。”我将问题记录在帮扶手册上,第二天立即召集镇党委班子及该村后盾单位公路局到破损路段现场办公,商议具体解决办法。
现场察看发现,作为通往该村必经的主干道已修建多年,但由于修建时间长,平时缺乏维护,有近5米路况损毁较为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实地调研后,区交通运输局、区公路局立即对该村村级道路维修加固拿出整体方案,预计在6月份投入建设,解决出行难问题。
村民们提出一系列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人居环境的治理、产业发展的建议等反映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越来越高,也表明了当前脱贫攻坚战役即将收官,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后如何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们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皎洁的月光洒在被褥上,我安心入眠。待到脱贫攻坚胜利时,相信我们会在同样寂静又热闹的乡村夜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冷水滩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 彭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