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最后的赶马人

嗒嗒嗒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那是赶马人老范一路走来的音符。
8月14日,得知记者上门,老范特意赶着马儿,从自家地里驮回了几个大西瓜。
53岁的范理红是湖南省隆回县桃花坪街道荆枝村13组村民,从13组到村部仅1.1公里的距离,几分钟的车程盘旋蜿蜒了几道弯。
“以前全是山路,车进不来,种的西瓜运不出去,大多烂在地里。”老范剖着瓜说,赶马便成了村民“没有办法的办法”。
村支书罗轩回忆,以前荆枝村山多路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进出,山上的3个村组更加不便,加之干旱缺水,村民所需的肥料物资、建材电器甚至饮用水,都要靠驮马运上来。
上世纪90年代末,老范拿出所有积蓄买了一匹马,花费5000元,其中有近3000元是找亲戚借的。再靠着三亩多缺水的薄田,从此开始了“吃饭靠天,赚钱靠马”的生活。
2015年4月,湖南省纪委监委扶贫工作队进驻荆枝村。山上的村组最难,工作队就先从打通上山的断头路入手,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把公路通到各家各户。村里新修了4.3公里通组连村公路,新增3个进出村通道,对原村主干道实施改造,让村民出村缩短10公里。同时,请来省地质勘探队找水打井,打出3口深井,铺设了12公里的供水管道,让每家每户用上了自来水。村民从此告别了“上山靠马”“喝水靠天”的窘境。
吃完西瓜,老范赶着马带记者来到村里的蔬果基地。2016年种下的300亩火红橘开始挂果,沿着山坡种植的黄金柚、黄桃、乌梅等,处处飘香。
罗轩介绍,工作队来后,村里种植近400亩尾参,成立了合作社,去年收了200多吨尾参,年利润约20万元。还发展了特色蔬果基地、红薯粉丝厂、火红橘等产业,由村里免费发苗,统一收购,家家受益。这两年村里又带领村民发展了200亩黄桃、200亩杨梅。
老范不仅在自家山地里种上了火红橘、尾参,平时还在蔬果基地工作,一个月工资2500元。2016年,老范花20多万元把原来的房子翻修。
“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负债1.7万元。到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4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7万元。”扶贫工作队期满离村后,扶贫力度始终不减。今年3月,该省纪委监委负责人再次来到荆枝村,调研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5月,扶贫工作队和隆回县相关部门在村部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商量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提升村级产业。
如今,公路通到家门口,村里其他养马人已陆续卖掉马匹,只有老范还在坚守。他说,养了这么多年,舍不得卖。
生活就是这样,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不拒绝古老。清脆的驮铃声,至今还在山里飘荡。(记者 邹太平)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