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脱胎换骨的“赵哥”

“孙书记、芮队长,现在正值水稻灌浆期,这些小稻穗对水分的要求敏感着呢,还有病虫害的防治,可马虎不得,不然就会白忙活了……”9月1日,我和北洲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芮岑对村级产业扶贫工作进行摸底核查时,北洲村的贫困户赵哥正在稻田里进行灌溉和农药喷洒,他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热情地向我们解释。
“赵哥,你现在成了水稻种植专业户啦!”我打趣道。
“哈哈,现在的我像上了发条一样,时刻充满着能量,有着使不完的劲儿。”赵哥回答说。看到赵哥这几年来脱胎换骨的变化,我高兴不已。
40多岁的赵哥没什么手艺,平时就只能在周边打点小零工养家糊口,可收入微薄不说,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牌桌上和游手好闲中度过,家里的生活主要靠70岁的老母亲每年种几亩田来勉强维持。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操劳过度,老母亲突生一场大病,家里欠下一屁股债,也因此致贫。赵哥便破罐子破摔,完全丧失了生活的热情。为了让赵哥觉得生活有盼头,并结合他家里的实际情况,我向村里建议,并经村支两委讨论,决定聘请赵哥为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人选,加入秸秆禁烧宣传巡逻队和担任村里的保洁员。
刚开始,赵哥抹不开情面,觉得丢人,“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好日子,是最不丢人的。”我和北洲村扶贫专干一遍又一遍鼓励他。
最终,赵哥带着“试试”的心态走上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也过得规律起来。他开始慢慢改变自己,学着老母亲的样子进行田间劳作,把家里的几亩田地重新种起来,2017年入户核算收入时,赵哥一家刚好达到脱贫线,成功脱贫。
脱贫不能返贫,而是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我了解到镇里有水稻种植产业扶贫,便鼓励赵哥和合作社签约,搞水稻种植。
“搞水稻种植,我能行吗?我没什么技术。”赵哥说出了自己的疑虑。“技术你不担心,只要你下定决心,能够认真干,其余环节有我们。”我坚定地说道。
我和芮队长一次又一次上门,一遍又一遍地跟赵哥沟通、交流,一方面耐心倾听赵哥自己本人的意愿和想法,一方面积极引导,给予产业扶贫相应的政策解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我们上门的次数越来越多,沟通交流地越来越频繁,赵哥也从刚开始的敷衍应对、随口附和到慢慢打开心扉、主动询问致富对策。
“行,既然孙书记和芮队长信任我,我定会好好干。”赵哥答应试一试。就这样,在我们的帮助下,赵哥成功与中河口镇正华水稻专业合作社进行签约,定期参加水稻种植的相关技术培训,同时村里还指派了一名技术指导员,定期进行现场业务指导。
现在的赵哥整个人扎进了水稻种植的学问里不能自己,张口闭口都是水稻种植的那一本经,白天不是在田间地头观察、实践,就是在向镇里、村里水稻种植大户进行探讨、取经,笔记都做了厚厚一本。“据保守估计,今年的早晚稻获利上万元。”赵哥乐呵呵地告知我和芮队长,他明年将多流转几亩田地,好好经营一把。(鼎城区中河口镇纪委副书记 孙韶华)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