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扶贫路上】七大产业群走出致富路

编辑:王城长 发表时间:2020-11-03 11:06 来源:三湘风纪网

  走在小塘村路面泛着油光的石头路上,路旁房舍错落有致,灯笼高挂,屋瓦如鳞,在蓝天远山之间,一如记忆中的故乡,朴拙干净而又宁静。

  小塘村地处韭菜岭下,距道县县城40多公里,现有人口143户618人,耕地面积447亩,山林面积6885亩,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2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1.19%,是一个瑶族村,也是省级深度贫困村。

  以前,该村交通闭塞,通讯不畅,产业落后。自道县纪委监委等后盾单位进驻以来,纪检监察干部深入村民家中,积极主动地向贫困群众问计献策,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着力推动产业兴旺,以攻坚拔寨之势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使小塘村有了飞跃式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要发展经济,必须要选准主导产业。”县纪委监委驻小塘村帮扶工作队长蒋品国说,“小塘村位于道县月岩国家森林公园旁,属于一级水利保护范围,不允许大规模开发,也不得经营有环境污染的项目。想养猪?有污染,不行!建电子厂?空气潮湿,不合适!”最后,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村里现场调研,根据村里水质洁净、昼夜温差大和空气湿度大适宜黑木耳生长的自然条件,最终确定将黑木耳种植作为支柱产业。

  2018年以来,小塘村流转土地100亩,成立道县尚轩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30余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形式受益得实惠,进一步促进了村级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增收。

  从黑木耳种植基地回到村子时,老村长盘正生带着我们来到脐橙果园基地介绍道:“这个园子有150来亩,以前因为缺水导致果树生长不太好,现在通过驻村工作队帮助建起了一个储水塔,每到春天就可以马上施肥、剪枝、浇水。你们看这土地,以前都可以看见裸露的页岩碎石,果园的土质非常贫瘠,经过改良土壤,科学施肥,现在产量一下就上来了。”

  驻村工作队通过向银行贷款30万元、流转150亩土地,建成了道县脐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驻村工作队努力下,聘请技术员到脐橙基地指导,进行品种改良,并引进灌溉设施,新建蓄水池,架设电线,与贫困户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还帮助贫困户新种植了50亩八月瓜(又名八月炸),市场价20元-30元/斤,实行订单农业,签订购销合同,在产品滞销时,公司按5元/斤包销,经营者上交村集体1.6万元/年。

  “我们通过招标举牌来村里做农产品加工,今年公司不赚一分钱,甚至倒贴钱,也要将小塘村扶贫车间做好,让老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入。”优尔特食品公司总经理李胜良介绍,扶贫工作队牵头组建的茶叶竹笋加工扶贫车间,为全村每年增加5.6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全村贫困户通过采摘野生茶叶从合作社受益20余万元。

  韭菜岭是步行爱好者的天堂,每年有很多人到这里旅游。为做大旅游产业,今年7月9日-17日,驻村工作队邀请国家特级厨师来村举办厨师培训班,对村民开展免费培训,从切菜、配菜、炒菜、拼盘等多方面进行讲解、示范,让参训村民发展了2家农家乐。

  为扩大创收门路,驻村工作队还采取筑巢引凤、“能人回村”的办法,投资30万元建好扶贫车间,将在东莞做工艺品的本村能人赵建龙引进村里,开展小龙舟等工艺品生产。因产品对路,市场订单看好。工艺品厂安排村民劳务用工8个,男工按16元/小时、女工按12元/小时计酬,并上交村集体2万元/年。

  曾经一无所有的小塘村,从培育茶叶产业到发展黑木耳,从修路到引水、建池、建房,从规范农家乐到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最终建成了以“黑木耳基地、高山野生古树茶、纯天然竹笋加工、工艺品制作、光伏发电、野猪山羊养殖、脐橙沃柑种植”等为核心的七大产业群,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和村民互利双赢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创造了经验弥足珍贵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 “小塘模式”,村民们不仅甩掉了“穷帽子”,也走上了“致富路”。(道县纪委监委 何俊宏 蒋品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