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区:“洞庭清波”助推精养鱼池转型增收

“我家有12.8亩的精养鱼池退养了,现转型种植伊乐草,每亩产量能达到3000公斤左右,市场价格每公斤在1.5元左右,相比养鱼,种植水草更让人省心,投入少,效益高。”日前,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纪委对镇内临湖1000米范围内精养鱼池退养情况开展入户核查“回头看”,退养渔民李华堂欣喜地说。
据了解,现在退养池里的伊乐草已然成了香饽饽,不仅能有效改善水环境,降低水体磷浓度,而且是高品质小龙虾、大闸蟹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样“秘密武器”。除满足大通湖流域水质治理使用外,还销往省内永州、常德以及湖北、安徽、江苏等地。近年来,大通湖区主动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以推进“洞庭清波”为抓手,综合运用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等措施,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的转型、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子,昔日的精养鱼池变身成了高经济效益的生态池。
为持续推进洞庭湖流域系统治理,推动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通湖区纪委监察工委持续推进“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督,直指症结、治防并举、分类施策,提出25项可操作、可量化整改措施。对照“问题清单”“监督清单”实施挂图作战,逐一明确监督对象、监督主体、监督措施和完成时限。实行“1+N”工作模式,推动“四项责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运用“室组地”联动机制,通过突击检查、暗访督查、约谈提醒等方式,紧盯精养鱼池退养、养殖尾水排放、污水处理、河湖“四乱”、农业面源污染等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紧扣序时、对点落实,群众对生态环境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
今年以来,大通湖区纪委监察工委共开展专项督查12次,发现问题19个,推动整改12个,处分处理7人,通报批评单位1个,制发监察建议书1份。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政治监督,严查生态环境破坏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倒逼党员干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压实扛牢生态环保责任,把‘洞庭清波’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大通湖区纪委监察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王芳)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