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点题监督护航乡村振兴

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近年来,汝城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和“五个振兴”要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能定位,把监督保障促进乡村振兴作为政治监督重点,充分发挥“室组地联动+部门配合”监督作用,聚焦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惠农资金管理使用等环节进行联动监督,为惠民富民政策落实落地保驾护航。
走进梦洁沙洲情家纺工厂,一条条制作中的被子整齐地“穿梭”在生产线。正在传送工位操作机器的罗大娘高兴地说道:“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一个月能挣3000到6000元,还有保险,大家干劲十足,一天下来,可以生产出300多条被子、1000多个枕芯。村里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汝城县引进企业,创办家纺工厂。在“点题监督”走访该项目时,项目相关负责人向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管理委员会纪工委反映,由于建设范围内有3座铁塔和2根电杆搬迁不及时,影响项目推进。随后,纪工委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勘察,协调相关部门座谈会商解决方案,达成搬迁协议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督促落实,推动项目按期完工投产。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年产50万条被芯、60万只枕芯生产线2条。
汝城县纪委监委通过定期梳理一线调研走访、12388热线等渠道发现的问题线索,紧盯反映集中的重大项目、领域,列出“点题监督”事项,下发至各乡镇纪委,由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以片区协作、“室组地”联动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推动提升工作效能,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脱贫摘帽以来,汝城县坚持“四个不摘”,聚焦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在产业发展、稳定就业、社会保障和农产品销售上提出明确要求,出台产业发展奖补、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等专项政策,县、乡、村三级结对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结对子,按照“四到农家八必访”要求,在年初、春耕生产、产业验收、生病住院等八种情形上门走访,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全力保障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长。
汝城县纪委监委围绕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开展乡村振兴专项督查,通过一线走访,深入种植基地和农户家中,聚焦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实施、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堵点难点强化监督,对产业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式”监督,让监督与特色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目前,全县已建成17个千亩级产业示范基地、146个高产示范点,带动脱贫户发展产业,种植辣椒13万亩、水果10.4万亩、茶园6.8万亩、生姜5万亩。
今年年初,在党支部带领下,沙洲村乡村振兴瑶绣共富工坊揭牌成立,带动了本村和邻村50多人就业。
在共富工坊,10多名绣娘围坐在一张长桌前,穿梭指尖的小小银针,将一丝丝彩线绣出精美的图案,制成一件件工艺精湛的瑶绣服装……琳琅满目的瑶绣制品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沙洲村民的“旅游饭”越来越有滋味。
近些年,汝城县按照“办点、连线、扩面、成景”思路,持续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每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8亿元以上,突出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农村规划建房,引导群众参与,激发群众力量,3年时间打造了179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和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2024年继续投入1500万元,在原有3条示范带创建基础上提质改造,重点建设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和美共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乡村振兴项目带着大量资金、资源下来,基层都想争取,但能否接得住、管得好是很大的考验。”汝城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县纪委监委制定环沙洲区域均衡健康发展专项监督实施方案,统筹联系室、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纪委及管委会纪工委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围绕政治责任落实、工作任务推进、清廉建设开展等内容形成31条监督清单,对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制度机制、资金运行使用情况等方面开展“全链条”“嵌入式”监督。
“群众期盼处就是监督发力点。”汝城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乡村振兴这个“国之大者”,聚焦重点不发散、紧盯问题不放松、严肃查处不手软,持续深入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有力监督助推绘就乡村和美画卷。(本报通讯员 李密 曹建敏)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