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隋文帝治贪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之前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他在位的23年里,勤思善治,开创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可以说是一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政治家。
隋文帝对付贪官有很多奇招。其中有一条在今天看来算不上光明正大所为,那就是“钓鱼”,暗中撒下诱饵,钓得鱼上钩。欲取姑予,让贪官自己现身。《隋书》记载,他让亲信“密查百官”,实施监督,发现贪腐行为严惩不贷,曾一次罢免河北52个州的贪官污吏两百人。他还派人暗中向一些可疑的官员行贿,“私以贿之”,这些人一旦受贿,即行处死。由此,“晋州刺史、南阳郡公贾悉达,显州总管、抚宁郡公韩延等以贿伏诛”。受贿如此危险,谁也不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隋初的贪腐之风也就此禁绝。
杨坚性格沉稳内敛,在治理国政上是个有主见勤于思考的人。《隋书》对他的评价是“深思治术”,这可从他开创的后世一直沿用的科举选拔制度上略窥一斑。这种制度摒弃了出身的贵贱,不限门第,唯才是举。过去的推荐选拔,人推荐人,自然存在弊端。以试取第,公平竞争,这就封住了多种腐败之源。至于后来考场舞弊,是操作者的腐败,和科举制度本身并无关系。
隋文帝仁行天下,躬行节俭。他曾效力于北周,亲眼看到北周的腐败没落,感同身受。因此他懂得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深知贪腐的危害。他崇尚节俭,体恤民情。一次关中饥荒,他得知老百姓竟以豆粉拌糠为食时,流泪自责,下令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不喝酒不吃肉。如此亲民爱民的举动,在历朝历代帝王中当属凤毛麟角。贪官虽贪,也总会看人脸色,皇上如此躬行节俭,谁还敢大捞钱财,胡作非为?
《隋书》记载:一次刑部侍郎辛檀穿了一条红裤子,说能官运亨通。杨坚听说后,认为他妖言惑众,下令处死。管司法的大臣赵绰说,按照法律条文,不够死罪,“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隋文帝当时很生气,然而转念一想,觉得赵绰以死护法是对的。于是,奖励了他,“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仅此一点,就不是每个帝王都能做到的,皇帝本人如此尊重法律,依法办事,还有谁敢以身试法呢?
但是,隋文帝用的治贪方法,他的后代却没有效仿。究其原因,以上措施操作起来很难。首先,操作者必须是最高统治者,皇帝本人需亲自过问经办。可是喜欢如此费心劳神的皇帝少之又少,稍不留心还会成为别有用心的人实施陷害报复的手段。其次,派去秘查或是假装行贿的人也得十分可靠才行。不然被对方识破,来个将计就计,也就收不到什么效果了。 (中国廉政文化网)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