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论清官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0-08-31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王春瑜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宫,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有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中,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呼人!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东晋时的高官吴隐之。曾先后任御史中丞、左卫将军等要职,但他将所得俸禄和皇上的赏赐,都分给家族的困难户,俭朴到冬天无棉被,一次洗了棉衣未干,只好披着棉絮御寒,清苦如贫民。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州靠近大海,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历任广州刺史,多数均贪。吴隐之在晋安帝隆安 (397—401)中期,被任命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持符节,兼领平越中朗将,堪称封疆大吏,重权在握。吴隐之赴任时,路过贪泉。据传,亲饮此水者将贪得无厌。他却毅然酌而饮之,并赋诗明志“古人云此术,一瓢怀千金。试使夷齐钦,终当不易心”《晋书》卷90吴隐之传) 。在广州期间,他仅以蔬菜、于鱼下饭。他后来甚至让家人自己动手纺织,以供衣物之需。他穿的一直是布衣。吴隐之曾在卫将军谢石麾下任主簿。他嫁女时,谢石派家人带着厨子和各种物品去其家帮着办喜事,来人抵吴家后,只见一位婢女牵了一条狗出去卖钱,别的什么也没有操办。吴隐之做官四十年。一直两袖清风,难能可贵。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

    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坏水,以代替我们献钱。”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

    辽代张俭(963—1053),宛平人,统和十四年 (996)进士,历任左丞相、太师、中书令等职。张俭平时穿衣俭朴,吃饭也很简单,每月俸禄有了剩余,就周济亲朋故友。有年冬天,张俭上朝奏疏,辽兴宗看到他身上衣袍破旧不堪,就密令侍卫,趁张俭不注意时,用火夹子将他的长袍烧个小洞作为记号,后来多次见到张俭一直穿着这件长袍。皇帝问他这件长袍为何如此破旧?他说:“臣穿这件袍子,已经三十年了!”(《辽史》卷80)

    明代宣德年间的张宗链到常州府就任同知职务时,不携带妻子,病重时请医生诊治,室内连灯烛都没有。童子从外边找到一碗油,供照明用,张宗链立即让童子将油退回(《明史》卷281张俭传) 。上世纪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徐九经答道,“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昧”。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就当不了清官。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真是难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批鳞直夺比于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箭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阔乡苏民杯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棒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己。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朱良亲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概万分,推恐后造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穿布袍。吃糙米,令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对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亲祝寿,买了两斤肉。”(《明史》卷226海瑞传)成了一条新闻。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作“伪”,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封建社会的官员出行时,鸣锣喝道,前呼后拥,视百姓如仇寇,严加防范。海瑞出行,“所至人必拥舆左右聚观之,妇人童孺咸欢呼鼓舞”(顾起元:《客座赘语》卷7),堪称与百姓是零距离。他初到江南上任时,只携带二只竹编提包,舟泊河上,无人知道。

    有些清官把发展生产,使百姓得以温饱,看成是头等大事。汉代的召信臣,在任南阳郡太守时,亲自到田野里劝导农民耕种,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宿于村间农舍,很少呆在衙门里。他巡视郡中各处,勤察水源,组织农民开通沟渠,修建水门闸堰坡塘数十处,以增加灌概面积,年年增加,达到三万多顷,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家家都有积余。他还为百姓制订了“均水约束”的条例,分配用水,并刻于石碑,立于田边,以防止百姓为争水而发生冲突(《汉书》卷89召信臣传)。比召信臣稍早的汉代另一位高官龚遂,在任渤海郡太守时,劝导百姓务农种桑,规定每口人种一株榆树、一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三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如果有带刀佩剑的,就让他们卖掉剑买牛,卖掉刀买犊,说:“为什么在身上带着牛,佩着犊!”(〈汉书〉卷89龚遂传)他还让百姓家中多积蓄些果实,如菱角、芡实等能充饥备荒的食物。在龚遂的领导下,郡中都有积蓄,百姓生活普遍提高,刑案越来越少,社会安定。可惜这样办实事的清官,在历史上是太少了。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清官张玮曾经概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改其守矣。”(清·余杯:《东山谈苑》卷三) 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张玮病死于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 (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竟饥寒而死,令人无限感概!显然,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至为重要,亦即妻儿、部下是否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某仅为七品小官,现己置下绸缎铺、木材行;部下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试想,在这祥的小环境下,为官欲冰清玉洁,又谈何容易!张说的“为清官甚难”,实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妇相规的事迹,银值得称道。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将北行,他取出俸银十两,令州民赵锷修船。及登舟,见修理一新,问花了多少银子?赵锷说10两。江一麟不信,认为10两银子不够,便暗查各色工匠费,实际上花了20多两银子。于是又取银6两,扇子30把,墨3斤,折银4两多偿还。赵锷不肯收,但因江公坚持,只好收下。江夫人一向贤惠,谓公日:“既知10两,即当如数偿之,而则以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银?”江公不禁脸红,赶紧又补了4两银子,赵锷更加不敢收下。江公生气地说:“乃使我不如一妇人耶?”清初作家龚炜对此评曰:“予以公之偿锷己足,夫人犹以为歉,公以夫人之语,而犹以不如妇人为嫌。其平日之善善相规,施德于民者尽哉!”(清•龚炜,《巢林笔淡》卷二) 笔者认为,这个评论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于此也写过一首打油诗:妻贤淡泊在陋巷,居家产分公私账;后院倘若有贪婆,清官肯定无指望!

    正因为此,不甘沉沦于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明代前期陕西山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节等职,掌权50余年,寿至93岁。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万,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窑银。”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 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可谓煞费苦心。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无一不是甘于清贫者。

    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措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借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则敢于犯颜直谦,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又多么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啊!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时,上殿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溅了仁宗皇帝一脸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 包拯如此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师吏民畏服,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 又如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见皇帝,竟以召对为可怪,一逢召对,便手足无措,只知道连呼万岁,赶紧磕头。而至明中叶后,某些大臣觐见时简直如坐针毡,甚至吓得当场昏死过去,大小便失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 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批所谓龙(皇帝也)身上的逆鳞。海瑞骂了嘉靖皇帝后,备好棺木,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万历五年(t589),大理寺评事罐于仁上疏,指责万历皇帝朱翊钧好"酒色财气气病入膏肓,并对症下药,贡献麓言,(昭史》卷234锥于仁传)这是何等的胆识!
疏入,朱翊钧大怒。过了十天,将阁臣申时行等四人召到宫内,一再说"撰气他不过,必须重处。"经审时行等一再劝说,锥于仁才操佳性命,"使之去任可也"(召对录》,见(宝颜堂秘籍》普集),罢斥为琵,素死田圈,已属万幸了。天启二年 (623)四月,钾史师众在奏疏申竟然敢于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聪耳,乃巫视之忠已这又需要何等的胆识!果然,皇帝阑疏后大怒,说"肿众不许呼簇万岁,无人垂礼!"(昭,叶向高:(蓬编》卷十二)幸亏首辅叶向高多方镊护,婶众才幸兔于难。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动表现。

    封建社会的官吏,几乎天宫不贵,枉法者不可胜数。海瑞等人能不贪赃枉法,仅此一条,就堪称出污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他们的清贫自守、关心民生、刚正不阿、不畏权官的高尚品质,虽百世之下,仍为人们景仰。即便在今天,他们的操守,仍然值得我们效法。然而,中国历史已进入21世纪。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上的清官,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百姓手中无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才会在绝望期盼救星,呼唤青天大老爷能爱民如子。然而,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然而,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民主、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民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需乞灵于清官。目前,清官戏充斥荧屏,有的根本是胡编乱造,严重违背历史真实。这对广大群众,是严重的误导。我们不应当大造舆论,呼唤清官。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是我们不绝的呼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