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三次赋诗称赞黄公略说起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1
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
分享
倪洋军
黄公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在创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中,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声名显赫,威震四方,1930年至1931年短短一年时间里,毛泽东曾三次赋诗称赞黄公略。(2011年6月9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一年时间里,得到毛泽东三次赋诗称赞,这是一位军事指挥家的至高荣誉和无上光荣。透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我们从黄公略的身上,看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坚定操守。
善于总结经验。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赢强,必须在战争中、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黄公略善于总结经验,通过一年的游击作战,他将化整为零、昼夜伏击、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游击作战方式从理论上进行升华,写成了一本《游击战术》的小册子。这是红军第一本游击战术理论专著,开创了游击战争及人民战争理论的先河,为根据地的游击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也正是在红色根据地建设方面的卓绝成绩,赢得了毛泽东在一年内的第一次赋诗称赞。其实,不单单是在战争岁月,就是在和平年代、建设时期,也同样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当然,善于总结经验,不是要我们经验主义,更不是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而必须立足于实践,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推动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永远靠前指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将领就是一声号角,一名干部就是一座丰碑。军事将领、党员干部,随时随地都必须做到冲锋在前,在一线指挥,在一线战斗,奋不顾身,排除万难,率先垂范。整个龙冈战役,黄公略率领的三军始终担负正面进攻,黄公略也始终在前线指挥,子弹不停地从他身边穿过,他全然不顾,为红军合围,夺取战斗胜利立下了首功,他率领的红三军歼敌人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对此,毛泽东又是大加称赞,第二次赋诗称赞。迎难而上、靠前指挥,是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和职责所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党员干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不是坚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而是呆在办公室里搞指挥,甚至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官僚主义十足,即便到了基层,也是做“背手干部”、“甩手掌柜”,作风飘浮而且傲慢,也就难以赢得百姓的信任、理解、支持、跟随。
特别能够战斗。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冬固战役中,黄公略按照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指示,将阻击战变为伏击战,并以突然、迅猛的动作打乱敌军指挥系统,为全歼公秉藩师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黄公略率军从天而降的英姿,给在白云山指挥的毛泽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称他为“飞将军”,并第三次赋诗称赞。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作为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才能带兵打仗,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一道前进。可是,个别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过硬、能力不够强,在具体的工作和事务中,担不起责任,做不好工作,相反还耀武扬威、自以为是,“一瓶不响,半瓶咣当”,“嘴尖皮厚腹中空”,其实也就不配党员干部那个名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勤奋学习、刻苦磨炼,使自己真正成为“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公仆。
黄公略一年内得到毛泽东三次赋诗称赞,可谓很有名气、很有荣耀。但这种名气和荣耀,是其坚强党性、坚定操守所得来的,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是其刻意追求、蓄意索要的。然而,反观时下,个别党员干部,在个人的名和利上,认识不到位,存在偏差,不是把思想和精力放在真抓实干、勤奋工作上,而是放在弄虚作假、钻营投机上,背离了党的宗旨,也辜负了党和人民的嘱托,即便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图到了虚名、争得了私利,但却离党员干部的标准越来越越远,甚至还可能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其结果可想而知。
毋庸置疑,战争年代,胜利的喜悦,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建设时期,事业的腾飞,是无数英雄模范用勤劳和汗水托起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了,但英雄却牺牲了。临终之前,黄公略给战友留下遗言:“同志们,一、二、三次反‘围剿’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绝不可骄傲轻敌,应当充分准备,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这是一种始终心系党和人民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永不放弃的崇高品德,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党员干部的操守,这更是党和人民的骄傲,需要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人民公仆继往开来,躬身实践。(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信息化办公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