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苏轼与勤政为民
大文豪苏轼爱民为民,清正廉洁,政绩卓著,人称苏贤良。周纲《苏轼九章》这样写苏轼:“四十年,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凡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世代相继”。
民心政绩,造福百姓。苏轼为官四十年,每到一处都能广交朋友,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扶危济困;集思广益,问计民众;科学施政,造福一方。徐州抗洪率先垂范,带领百姓日夜奋战,采纳老和尚建议,在清山凿渠,引洪水入黄河。杭州防疫亲自动手,采用同乡秘方,发动众人配药,很快控制了瘟疫。他动员大家收养孤儿,上书废除溺婴恶俗,呼吁宽免百姓公债,修改害民衙规,掩埋无主枯骨,保民打黑除恶,维护弱者利益,对抗名利工程,取消官办扰民节日,反对官府与民争利。苏轼任职遍及大半个中国,任期都不长,所办利民好事多不胜数,惠及百姓衣食住行,“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千年不衰,“东坡肉”、“东坡鱼”百姓钟爱。
为民请命,不计得失。面对宰相王安石的激进改革,苏轼直言改革对百姓的危害,主张关心百姓生活,劝告皇帝优先富民,为了百姓,他竟敢说:“苛政猛于虎,如今全国已有二十万虎狼在横行了”。因反对改革,他被排挤出朝廷,但仍能趋利避害,维护一方百姓权益,《宋元通鉴》记载:“时新法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司马光执政后,全盘否定改革,苏轼站在百姓的角度,建议司马光吸收新法的合理部分,并因此与司马光发生争执,又被排挤出朝廷。苏轼与两任宰相的矛盾并非个人恩怨,而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苏轼每离任一方,百姓都恋恋不舍,扶老携幼,自发送别,场面感人,苏轼坐船经过苏州时,岸上观者达万人。
借鉴苏轼,勤政为民。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具有民本思想,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仇寇”,察民情,解民忧,满民意,值得当下公仆借鉴:决策应体现民意,服务应全心全意,政绩应群众满意,投资应群众急需,弱者应得到扶持,先进要体现,言路要畅通,公正要弘扬,特权要消除,贪腐要遏制。前苏联官员贪腐,脱离群众,亡党亡国;贤良苏轼忧民为民,顺从民意,世代尊崇。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因此,执政党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才能经住考验,远离危险,永立不败之地。(作者 杨明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