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比皇帝说起
翻阅《资治通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皇帝总爱与过往的皇帝相比。这一比,却比出了皇帝和下属道德品质的高下。
晋武帝司马炎灭掉东吴之后,便放纵起来,奢侈浪费,为所欲为。有一次,司马炎得意地问下属司隶校尉刘毅:“我可以和汉朝哪一个帝王相比?”刘毅不假思索,脱口说道:“陛下,您跟汉桓帝或汉灵帝差不多。”司马炎说:“这怎么可能?他们是什么,我又是什么!”刘毅说:“皇上您别急。您听我说,当年汉桓帝、汉灵帝卖官得来的钱大都进了国库,可您卖官得来的银子都装进了个人腰包。从这个角度说,您还不如汉桓帝、汉灵帝呢!”这刘毅真是“吃了豹子胆”,竟敢直言皇帝的不是。然而,也许司马炎这一天心情不错,听了既不恼,也没发火。他想了想,点头说:“噢,这倒也不假。”接着,他又感慨地说:“不过,汉桓帝、汉灵帝那时可听不到这样的话,朕现在能听到你这样讲真话,比汉桓帝、汉灵帝他们要强得多了。”
其实,司马炎说得不全对。当年汉桓帝也听到过此类真话——汉桓帝曾问侍从他的爰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这爰延也是个不会拍马屁的主。他想了想,说:“在汉朝的帝王中,陛下也就属于中等。原因是您跟着好人能学好人,可一旦身边是些坏人时,您就学不到什么好东西了。一句话,您主见不多,本事一般。您想想看,尚书令陈蕃辅佐您时,您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可宦官干预政事时,国家的治理又乱了。我以为,您要想做个有作为的君主,就要少跟那些小人掺和,多与忠贞之士交往,这样江山才能坐稳坐牢。”汉桓帝听了,似有所悟,点头称是。
晋武帝的比和汉桓帝的问,或许都有炫耀的成分,本想听些歌功颂德的话,岂料遇到的都不是马屁精。而在那时,像刘毅、爰延这样面对自己的君主敢于有一说一、不虚与委蛇的人,并不多见。通常是不等皇帝开口,下属的“献颂”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也有不一样的皇帝。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国君石勒,出身贫寒,一字不识,还曾当过奴隶,是一个从奴隶到皇帝的人。有一次,石勒问下属中书令徐光:“朕可以跟古代哪个等级的君主相比?”徐光张口即说:“陛下,您的神武谋略都超过了汉高祖,后世也没有谁能和您相比。”你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空前又绝后,如此吹嘘的话都说出来了。按说,对此类马屁精的话,哪个皇帝听罢不心里美滋滋的。可是,石勒虽然没读过书,却洞悉世事、懂得世理,对徐光的吹捧并不领情。他嘿嘿一笑,清醒地说:“你言过其实了,我要是遇上汉高祖的话,只能俯首称臣。”
由此看来,面对阿谀奉承,我们领导干部应该像石勒那般清醒,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敬佩。作为下属,也应该像刘毅、爰延那样,对领导干部多些直言敢谏。 (赵宽宏)
连续七次弹劾酷吏王逵
包拯疾恶如仇,最恨的就是贪官酷吏。庆历年间,当任荆湖南路(“路”是介于中央朝廷与各州之间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转运使的王逵,违法向辖区老百姓征调几十年的劳役,并且将劳役折合成现钱,命令老百姓交纳。这分明是借征调劳役之名,行横征暴敛之实。荆湖南路下属的潭州(今湖南长沙)七百余户人家为了交纳苛捐杂税,变卖家产,甚至卖儿卖女。荆湖南路下属的其他各州,也都像潭州这样,老百姓在沉重的税赋重压之下倾家荡产,含冤屈死和流离失所的人不计其数。通过使用违法手段,王逵搜刮民财三十万缗,然后以超额完成税收的名目上交朝廷,以求引起朝廷的重视,为升官晋爵创造条件。一些正直的官员向朝廷告发王逵的违法行为,宋仁宗下令将王逵降职为池州知州。
王逵在知州任上没待多长时间,又被提拔为江西转运使。王逵到了江西之后,依旧实施严刑酷法,横征暴敛,鱼肉百姓,迫害下属官员,江西的官吏和老百姓有冤无处告。为此包拯第一次上书弹劾王逵,要求朝廷处分他。朝廷下达的处理决定是:王逵一案交给江西提刑司办理。得知这样的结果后,包拯第二次上书弹劾王逵。包拯说:江西提刑司与江西转运使司是同一地区的两个关联官署,将转运使王逵交由提刑司处理,难道没有徇私之弊吗?恐怕江西提刑司未必能够按照朝廷的指示来办理此案。这次,朝廷未对包拯的上书给予回应。
当时江西提刑司提点刑狱官李道宁调任泸州知州,新任命的提点刑狱官高良夫还未到任,由江西转运使王逵兼管江西提刑司事务。于是王逵就利用职权,进行残酷的报复。他怀疑前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卞咸到京城揭发了他的残虐行径,就制造冤狱,逮捕了卞咸,被牵连抓起来的平民有数百人之多。京城和地方的人们,对此无不义愤填膺。包拯通过调查了解获取实情,第三次上书弹劾王逵,要求朝廷追究其违法行为。在包拯的一再追查之下,朝廷将王逵降职为徐州知州。
王逵与当时的执政大臣有旧交,朝里有人好做官,没过多久又被提拔为淮南转运使。对此包拯异常气愤,连续四次上书弹劾王逵,包拯认为:王逵残暴成性,难以改正,赃滥不法,俱有实状,坚决不能把老百姓和官员交给这样的人管辖,任其肆意残害。同时,包拯还对执政大臣提出了批评:执政大臣本应当为国家推举有才能和品质优秀的官员,斥退残暴不法的官员,然而却不顾舆论,顽固地任用酷吏,这样做对王逵来说是幸运的,对一方百姓和官员则是不幸的。
因为包拯前后七次上书要求惩处王逵,言辞激烈且有真凭实据,以致舆论汹汹,朝野深为震动。最后,仁宗无可奈何,迫于舆论压力,只好罢免王逵的转运使职务,诏令予以依法惩治。(任德起)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