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领导干部要警惕“抬轿子、吹喇叭”的人
1977年8月14日,陈云作为上海代表团的代表出席中共十一大,在小组讨论时就党的建设发表了一条意味深长的意见:中央、省、市(包括军队)的主要领导同志,要对抬轿子、吹喇叭和逆风恶浪袭来时随风倒的人,保持警惕。这样的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人。类似的话,陈云早在1938年9月《论干部政策》一文中就讲过,“对于干部,不要‘抬轿子’,要实事求是”,后来还在不同场合多次论及。“抬轿子、吹喇叭”是对党内那些尽说好话、溜须拍马、奉承吹捧现象的形象比喻。陈云对这种庸俗现象深恶痛绝,因为它影响正确决策,破坏党内民主,败坏党的风气。
一、“抬轿子、吹喇叭”会影响正确决策的形成
作决策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之一。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呢?陈云提出的方法是“交换、比较、反复”。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交换意见,弄清情况。决定政策,解决问题,“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领导干部作为个体,看问题总是有局限性的,这时,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就十分重要。“集体讨论、大家交换意见,是达到全面认识的重要方法。”领导干部在形成一个意见之后,不要急于决策,先放一放,和大家充分地讨论和交换。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要多听取反面的意见。那些不提意见,只是一味赞成的同志,“不想问题,不发议论,天天搞五福布的,就要差一点”。(参见《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五福布”是当时天津第二棉纺织厂生产的一种印有寓意吉祥的五只蝙蝠商标的白布,陈云用它来比喻只说好不讲坏,只赞成不批评的现象,是“抬轿子、吹喇叭”的同义语。对于批评意见,陈云特别提醒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展开讨论,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
在作决策时,还要进行比较,“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所谓比较,就是对一切可能进行对比研究,趋利避害,从中找出最适合、最准确的结论。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发表不同意见,也可以开展辩论,“相互辩论,也是一种比较,可以看出哪种意见是对的,哪种意见是不对的,然后取得一致看法”。在陈云看来,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就可以少犯错误。比较的实质就是要领导干部勇于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在作决策时还需要根据客观情况进行反复研究。所谓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决策作出后,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继续根据客观情况加以修正,使之更全面、更完整。
“交换、比较、反复”的过程就是领导干部倾听不同意见,使自己决策更接近客观实际,更正确的过程。如果领导干部听不得不同意见,喜欢“坐轿子、听喇叭”,就使得有意见的同志不能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必然会听不到不同声音,出现一言堂的局面。“如果鸦雀无声,一点意见也没有,事情就不妙”。
喜欢“抬轿子、吹喇叭”的人,并不将精力和能力放在工作上,不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是根据领导的好恶加以取舍。领导喜好的就添油加醋地鼓吹;领导厌恶的则毫不吝啬地予以舍弃。这样,表面上是“皆大欢喜”,而对于实际工作,却一无助益。相反,还因为“抬轿子、吹喇叭”之人在领导面前遮蔽了真实情况,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只能依据片面的认识制定措施,往往决策失误,对实际工作造成严重损害。
二、党内民主气氛不浓,“抬轿子、吹喇叭”之风就盛行
如何营造正确决策所需要的“交换、比较、反复”的政治生活氛围,杜绝“抬轿子、吹喇叭”现象出现呢?陈云认为,这就需要发扬党内民主的优良作风。他说:“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我看这不是坏事。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谨慎一些,把事情办得更合理一些。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这样可以少犯错误。一个人讲了算,一言堂,一边倒,我认为不好。”(《陈云文选》第3卷,第270页。)这种认识,是陈云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如他指出,延安时期开展整风运动,大家可以面对面地指名道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创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了全党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对于团结全党、凝心聚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年1月,陈云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后,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就提倡营造一种毛泽东倡导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并且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而且永远这样做”。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也积极营造这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干扰,后来“我们党很多年没有实现这样一种政治局面”。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给党和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1982年6月24日,陈云在审阅中共十二大报告讨论稿反思“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深层原因时,指出:“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与之相联系的是,到处都出现了一些“抬轿子、吹喇叭”,“帮倒忙”的人。陈云指出,地方上有些人,他们或许出于对领袖的衷心拥护和真诚爱戴,对党的领袖产生了迷信和盲从。当毛泽东同其他中央常委同志有意见分歧时,这些“抬轿子、吹喇叭”的人,因为不愿独立思考,或缺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问题不加分析、不加思考,盲目听从。久而久之,不同意见、不同声音就逐渐消失。在这样的环境中,主要领导同志就真的以为“空气很好”,难以从另一方面、另一角度看问题、想事情了。陈云分析说,这些“抬轿子、吹喇叭”的人,“绝大多数是好同志,但有盲目性,缺少经验。”“大家都没有经验,帮倒忙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谨慎。”(《陈云文选》第3卷,第242页。)大家都去“抬轿子、吹喇叭”,就会致使党的领袖误认为自己的意见有群众基础,是正确的,从而作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决策,给党和国家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三、刹住“抬轿子、吹喇叭”,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党风
要刹住“抬轿子、吹喇叭”,就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现象,陈云深恶痛绝。1962年,陈云在参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时,针对“大跃进”以来党内的不正常生活深刻指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人说话有时免不了说错,一点错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有些‘聪明人’,见面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不能成功,肯定是要失败的。”“文革”结束以后,陈云再次强调:“目前在我们的党风中,以至在整个社会风气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是非不分。有些同志在是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和稀泥,做老好人,而坚持原则的人受孤立。”(《陈云文选》第3卷,第274页。)对于这些不讲原则和稀泥的人,陈云称他们是“拍马屁的”,十分反感。他说:“互相捧场,拍马奉迎,是最可耻的,结果害党害己。”(《陈云文选》第1卷,第217页。)
刹住“抬轿子、吹喇叭”,就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为此,陈云主张全党必须提倡真正同志式的“是则是,非则非”的态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实践中必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由于受自身的局限,往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自己的意见不一定是客观的,而别人对我们的缺点、错误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些,处理问题可能要更客观些。”(《陈云文选》第1卷,第271页。)这就要容许别人批评。“我们批评同志,不是批评别的,是批评他的错误。这样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陈云文选》第1卷,第269页。)正面地坦率地辨明是非,这是全党应该采取的原则态度,不是得罪人。
同时,认识到错误的同志也要真诚地作自我批评。陈云特别强调:如果共产党不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见面都是哈哈哈,共产党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了。“只要有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条,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我们共产党就将无敌于天下。”(《陈云文选》第3卷,第187页。)
陈云特别看重下级对上级的批评,“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只有根据大家的意见,切实改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工作做好。”(《陈云文选》第3卷,第187-188页。)因此,“对于干部不要‘抬轿子’,只说他的好处”。下级“对上级要善意地提出批评和建议”(《陈云文选》第1卷,第221页。)。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就要虚心,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因为不够虚心,领导干部往往听不到真实情况和不同意见,“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陈云文选》第3卷,第188页。)。有鉴于此,陈云以警示的口吻告诫领导干部:在胜利的环境下更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人家对你鼓掌的时候,那可要很小心。一个人在人家鼓掌时,他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小心谨慎,一是昏头昏脑。昏头昏脑就很可能是跌筋斗的候补者”(《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
领导干部能够坚持原则,注重实事求是,虚心接受批评,积极开展自我批评,民主决策的氛围自然就会形成。那种“抬轿子、吹喇叭”的风气,没有了生长的土壤,也定然难以长期存在下去。(王明波)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