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干部好作风”
——瑞金时期的作风建设
调查研究求真务实
苏区时期,党内盛行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 思主义教条化。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党内最早鲜明地举起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他尖锐地批评了那种轻视中国革命实践,轻视群众斗争经验,开口“拿本本来”,动辄照抄照搬六大决议、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的错误倾向,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率先开展调查研究,在作了寻乌调查和写下《反对本本主义》之后,还作了长冈乡、才溪乡、兴国等一系列调查,为全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作出了榜样,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苏区党政军领导干部。在中央苏区,毛泽东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之风,逐步形成了包括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内容的中国革命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公而忘私艰苦奋斗
在中央苏区时期,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军民生活极度困难,物资严重匮乏,待遇极其菲薄。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工作人员,大家都没有工资报酬。除红军兵工厂的造枪工人、医生等技术人员外,真正是做到了“将校尉”、“官兵夫”起居饮食相同。公家只发八两大米、一毛钱菜金的伙食费。1933年,有约8万名家住中央苏区已分田的本地干部,连伙食费都不要公家发。“节省一个铜板为着革命战争”、“节省三升米支援前方红军”的响亮口号,传遍了苏区的每个角落。
女红军危秀英是瑞金人,在七八岁时被卖到兴国做童养媳,她16岁任高兴区妇女主任,一天从家里到县城开会,到了吃饭时见个个都去厨房提“饭筲子”(旧时客家人盛饭的器具),她就躲在角落里哭起来。县委书记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没饭吃。“为什么没饭吃?”“我没有带干粮来,因为娘把米桶子锁了起来,阻拦我参加革命。”于是,县委书记动员大家每人省一口粮食,帮助这个小妹妹。结果装了大半个脸盆,她开会两天都没吃完。
苏区干部的公而忘私成为党的一代风范。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刘启耀,带头从家中背米到省苏机关去吃,不要公家发伙食费。他老婆开玩笑说:“老公老公,饭要我供。”他笑呵呵地回答:“革命成功,吃穿不穷。”红军长征后,他带领游击队坚持斗争。1935年初,被敌人打散与组织失去联系,他衣衫褴褛乞讨度日,但谁也不知他竟藏有一大包组织交给的活动经费。1937年初,他联络了一批隐藏在各地的苏区干部,成立了中共江西临时省委,被推选为省委书记,这时他才把珍藏了3年的金银拿了出来,大家戏称他是“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中央苏区时期,各项工作都是开创性工作,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做起来的,办工厂没有机器、原料,还没有技术工人;办教育没有课本没有教师;发展农业没有资金,没有经验,一大堆困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硬是靠着广大党员干部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将各项事业创办发展起来,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关心群众一心为民
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政府牢固树立了“真心真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并努力付诸实践。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指出:红军打仗的时间与做群众工作的时间是“一与十之比”。在1934年1月27日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用较长的篇幅专门谈关心群众问题,他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其重要论述整理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不仅阐述了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性,而且强调要注重贯彻落实。在瑞金沙洲坝,为解决当地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毛泽东亲自带领军民找泉眼挖水井;农忙季节和部队休整期间,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党政军领导带头下地帮助群众犁田、插秧、收割,参加劳动竞赛;平日里,红军战士主动为房东挑水、砍柴……苏区的群众非常感激,由衷称赞:“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为我们想到了。”
由于苏区自然经济落后和长期的战争摧残,人民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苏区人民在战争环境中,即使生活再苦,牺牲再大,仍然坚信:苏维埃的干部一心牵挂着我们,只要跟着他们走,就有翻身的一天!
苏区各级干部牢记党的执政宗旨,把千百万人民群众组织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与人民群众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从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战胜敌人的一大法宝。
身先士卒模范带头
苏区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处处带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团结、带动广大群众。在当时,中央苏区曾流行《苏区干部十带头歌》,较全面地概括了苏区干部这种模范作用。歌词是:“苏区干部好榜样,十个带头不能忘:第一带头学习好,政治军事第一桩;第二带头守纪律,党的机密记心上;第三带头支前线,参军参战上前方;第四带头搞生产,既筹款来又筹粮;第五带头勤杂务,房前屋后四面光;第六带头买公债,苏区建设添力量;第七带头行节约,一粥一饭细思量;第八带头优红属,生老病死有人帮;第九带头慰英雄,光荣红花戴胸上;第十带头兴新风,嫁女娶亲无排场。干部个个带好头,苏区处处喜洋洋。”
干部的示范作用,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博生县梅江区南田乡党支部书记一人报名,带动了300多人踊跃报名当红军。洛口县小布区三名干部带头,影响了全区123名赤少队员一齐加入红军。为解决粮食和财政紧缺的困难,中央苏区普遍开展借谷筹粮、推销公债和节省运动。中央政府机关干部率先实行节约,并制订出每人每天节省一个铜板、节省办公费和自种蔬菜等“六项节省规约”。据中央审计委员会匡算,仅1934年3月份各机关工作人员节省款项和缩减行政经费,就达10万多元。
争创第一敢于拼搏
苏区干部在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要求,勇于拼搏、勇于献身,争当第一。党员干部争创第一的精神,在整个苏区十分普遍,凡涉及扩红工作、支前工作、春耕生产、购买公债、收集粮食、体育卫生等,都会对各地的工作进度张榜公示。
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称赞“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表扬“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毛泽东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瑞金县苏主席杨世珠后来回忆说,当时苏区流传着这么一句口号:瑞金在中央,工作项项强,红旗挂满墙。作为苏区首府的瑞金,无论是扩红支前,春耕生产,还是捐粮捐物,购买公债,都是全苏区的模范,多次得到中央政府的表彰。全体干部已经形成了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拼搏作风。(钟天元)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