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党费
小时候看过田华主演的一部电影《党的女儿》,其中有把咸菜当党费上交的细节,当时年纪小,感到有几分不理解,其时由于根据地被敌人严密封锁,食盐根本运不进去,所以才有了咸菜党费的故事,这个故事在《闪闪的红星》中也有相类似的表现。
不久前读新版十卷本《星火燎原》,无意中读到一个更有趣的党费故事:一位老前辈讲到自己被吸收为党员,但赤手空拳身无分文,无法交党费。他的上级说没关系,你去河滩捡几粒石头就可以。这位前辈便下到河滩捡了几粒白石头,向组织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于是想起自己的党费。
刚入党时在云南军旅,1969年11月的一天,我在一个炮兵连队的野营宿营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记得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是指导员陈固修。我差一个月满十八周岁。身份是一名炮兵战士,津贴费每月六元,钱虽不多,交党费可不含糊,每月五角钱,同时每个党员有一个小红本,叫《党费证》,这倒没什么,关键是指导员强调:交党费可没人催你,一定要自觉主动。
同时记住了一条纪律:半年内不交党费,算自动退党!
就这样,我十八岁那年入党交党费,一交42年。
没算过这些年一共交了多少党费,数学不好,但知道党费是按工资比例上交的,早些年是百分之五,现在不太清楚,因为工资额度大提高,交的党费自然也多。以往是每月一交,且是发工资以后的头等大事,现在工资打入卡里,见不到现金,只是一张长长的白纸条,上面列有诸多项目,复杂到我至今仍看不明白。党费怎么交?半年由支部的年轻同志收一次,程序简化、简便了许多,更有趣的是常常接到“返还党费”的通知:去书店买些急需的书,有一定额度可以报销,这个“许可额度”便是党费开支。
现在我们正构建学习型政党,党费用于党员购买图书充实提高自己,我想是组织上用心良苦的一种做法。
汶川大地震时,国难当头,我上交了一笔“特殊党费”,数额不大,几千元而已,后来组织部还专门发给一个证明,让我感慨不已。这次交党费是超常规、破常例的,全国几千万共产党员紧急行动,为同胞兄弟献手足深情,使灾区重建得到来自共产党员的支撑,因此“特殊党费”的意义非同一般,它的上交是一种来自组织的提醒,也是和平年代特殊身份的标志,以前曾常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那时面对的是枪林弹雨、严刑拷打,脑袋掖在裤腰带上,所以才有了竹签子钉手指而不屈服的江姐,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有冰雪中顽强抗击日寇的杨靖宇、赵尚志,以及抗联从容踏入冰河的“八女投江”,这些英雄以生命为党费,向组织上交了自己的赤诚,同时换回了新中国,赢来了执政党的今日,他们的“党费”无价,而且是组织上永远珍藏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宝藏。
如今,党费的唯一表现形式是人民币,但我相信形式之外有沉重的内核。如果把人民币换成咸菜、小米、军鞋、煎饼,甚至是一把晶莹的白石头,几颗子弹,都是同样的,它所证明的只有一点:你是共产党员!
关于党费的话题,应是说不尽的,我想起茅盾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向中国作协上交了25万元自己的稿费和存款,用于扶植长篇小说创作,遂有了茅盾文学奖。这笔钱在当时堪称巨资,比之当下,不亚于数亿。可茅盾先生毫不犹豫地上交给了组织,他当时尚未恢复党籍,还不能算作党费——但我相信茅盾先生是把这笔巨款视若自己党费的,后来茅公恢复了党籍,逝世时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这位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作家留给我们的遗产很多,但茅盾文学奖无疑是最珍贵的一份。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