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毛泽东的“补丁精神”谈“节俭养德”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于此,笔者便想起了毛泽东那著称于世的“补丁精神”。
记得法新社在报道中国纪念毛泽东逝世20周年时,曾经专门提到在武汉举办的一次展览,展出毛泽东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用品,“其中包括一件穿过很长时间,已补过73次的睡衣”, “一条毛巾被有44块补丁”。报道称:毛泽东生前用过的衣被以其“补丁摞补丁”而著称于世,从而表达了法国人对毛泽东这种“补丁精神”的崇敬之意。
其实,这种“补丁精神”是毛泽东留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有资料记载,毛泽东生前对自己的用品不到不能用的时候,总舍不得丢掉,衣被如此,鞋袜如此,杯盏亦如此,他当国家主席多年,“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居高位而依然自觉地保持节俭的传统,在节俭方面,他不愧是中国人民、中国农民的儿子!是亿万人们的楷模。
米千粒,酒一滴;蚕千头,绢一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十几亿人们丰衣足食来之不易。毛泽东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不敢浪费一针一线。事业上的大气魄与生活中的小补丁,集中表现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身上的统一与和谐,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官德”的生动写照。
毛泽东的“补丁精神”,与历代先贤节俭为官的典范是十分相似的。例如:
《宋史》记载:宋朝宰相范质有一次生病,宋太祖赵匡胤前去探望,看到他用的是破旧家具,睡的是硬板床,床上铺的是旧棉絮,茶具也是粗瓷杯盘,回来后便派人送去了雕花大床、鸭绒被和精美茶具。不久,赵匡胤再去范家时,看到他睡的仍旧是硬板床,用的仍旧是粗瓷茶具,便疑惑不解地问:“爱卿身为宰相,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范质拱手回答:“陛下给我的俸禄,岂能置办不起好家具,只是臣以为为官应以奢为耻,倘若我奢侈豪华,那么我下面的官吏将会一一效仿,这样岂不坏了朝野之风气,成为千古罪人!”
呕心沥血十九年撰就《资治通鉴》这一历史巨著,给世人留下这笔巨大精神财富的宋朝史学大家司马光,官至尚节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却奉行“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的生活。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父亲司马池和自己,三代都是进士,都做高官,却都清廉。司马光继承祖上遗训,生活十分俭朴,勤廉自守,终其一生。司马光官拜宰相,位极人臣,死的时候依然想着朝廷政事,他清白传家,死后屋子里“床篑萧然”,枕边只有《役书》一卷。
唐初名臣房玄龄遵循父亲“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的家训,位高权大,依然洁勤慎独,从不恃权贪功,始终俭朴一生,以清白传世,成为一代名臣。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范质、司马光、房玄龄、毛泽东,他们给是后人光辉的榜样,给后人的启示极其深刻。无产阶级革命者本应俭朴为官,耻于奢华。革命烈士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地委书记孔繁森,为官一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守着那份清贫,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饿了啃干馒头,渴了喝雪水,把工资全部用于帮助特困户和抚养孤儿上,殉职后还留下上万元债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防止腐败的思想保障。在今年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勿庸讳言,现在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在社会上仍然盛行,并已成为腐败问题得以藏身和蔓延的温床。部分官员不仅不能“节俭为官”,而是相反。比如,媒体曾经披露某地级市的书记和市长搞“豪华办公”,各自独占6间办公室;某市为书记和市长设置专用电梯;海口市一座装修豪华、功能齐全的公共厕所,每人次收费达288元等等,这些人一脱贫,刚有温饱,就不再节俭,就披金戴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甚至夜夜“关公”,“烧”得昏头昏脑,超前消费应留给子孙后代的有限的能源。他们将崇尚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都淡忘了,甚至已经丢得差不多了。时下反“四风”就是要坚决制止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的奢侈不良风气。明朝初年,朱元璋见了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陈友谅用过的镂金床后气愤地说:“一张床便如此穷奢极侈,陈氏父子何以不亡!”此话令人警醒。共产党人如果以奢为荣,轻则败坏党风、影响党群关系,重则有可能葬送我们的先辈流血牺牲打下的江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鉴此,我们多想想毛泽东补丁摞补丁的衣被,经常感悟这可贵的“补丁精神”,节俭养德,我们的心中就会警钟长鸣,就会节约能源为子孙,从而增强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智慧,团结一致,努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郴州市永兴县纪委 李贵德)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