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清官情结
“清官”是百姓对所谓“好官”的一种统称。“百姓谁不爱好官”?我国百姓的清官情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贯穿整个中国政治的演进过程,承载着广大百姓的政治期盼、利益诉求和感情寄托。
“廉者,民之表也”,在我国百姓当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历朝历代的百姓历来都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深深浓厚的“清官情结”,并上升到我国一种特有的“清官文化”。爱国诗人陆游在《春日杂坛》一诗中就如此写到:“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就表达了诗人对“官清民自安”和谐社会生活浓烈向往。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为民请命、洁身不阿、清正廉明的“清官”,如:从上古的尧、舜、禹,一直到包拯、宋慈、海瑞、于成龙、林则徐……这样的名单可以开得很长很长。
清官爱国爱百姓,青史留名百姓赞。东汉桓帝时,有位官员叫做刘宠。刘宠乃名门之后,德才兼备,是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他担任会稽太守期间,轻徭薄赋,严禁俗吏扰民,“好烦其令”,同时变卖家产带领大家治理水患,终于使当地老百姓安居乐业。他升职离任时,地方的百姓自发排队相送,“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为了感谢刘宠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老百姓凑铜钱百万相赠。刘宠实在推辞不了,只得收下一枚铜钱。这样一来,百姓对刘宠更加钦佩了,称他是“一钱太守”。无独有偶,明代宏治年间,有个叫解经的人在邯郸担任知县。他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深得地方百姓爱戴。他调离时,县里很多老百姓都含泪相送。大家知道,解大人为官清廉,兜里缺钱,就凑了些铜钱想送给他当盘缠,哪知道解经一枚铜钱也不肯收。在场的一帮下属深为感动,联名上书朝廷,说,想当年刘宠大人推辞不了,只好收下一枚铜钱,赢得“一钱太守”的美誉,现在解大人一枚铜钱也不收,他的廉洁程度要超过刘宠啊。
东汉灵帝年间,羊续担任南阳太守。有一天,南阳府丞搞到一条鲤鱼送给羊续改善伙食,羊续知道这个二把手也是好心,却之不恭,就把鱼收下了。但他又怕别人也跟着送礼,就把鱼串在绳子上悬挂在庭院之中。过了几天,府丞又给他送鱼,羊续便把那条风干的鱼拿给他看,说:“老弟啊,上次你送的鱼我还没来得及吃呢,怎么好意思再收你的鱼呢?”府丞也是个聪明人,当然明白羊续的意思,以后再也不给他送礼物了。羊续的妻子和儿子曾到府衙里找过羊续,想跟着他过几天好日子,羊续却拒之门外。他的妻子只好带着羊秘回去;后来,羊续的妻子和儿子又来找府衙羊续,羊续指着仅有的几件旧衣服和一点粮食对儿子羊秘说:“我就这么一丁点东西,只够自己维持生活,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养活你们娘儿俩。”然后就派人把妻子和儿子送回了老家。
“清”,亲也。一心为民,二袖清风自然与民亲近、融和。这样的清官死后,才会出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缅怀盛况。
宋朝的包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一千多年来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青天,一声“包清天”喊出口,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愿望、情感,以及尊重。政治清明时,人们固然怀念他;世道衰败时,老百姓更加怀念他。自宋朝到今天,虽然世事变幻不定,然而,人们对于包公的怀念却是永远的,包公也就成了清官的代名词。史书记载,包公六十大寿那天,坚决不收礼金。不料第一个来送礼的是当朝皇帝宋仁宗。送礼的太监用红纸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公回诗一首:“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后来,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由此看来,“清官”是没有国界的。
明朝的海瑞,民间称其为历史上最穷的清官。海瑞一生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就连皇帝的不是也敢于责备。他体察民情,革除弊政,积极反对贪污和奢侈;禁馈赠,惩贪官,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审理积抑,昭雪了许多冤狱;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海瑞的俭朴到了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身上盖着他夫人的旧裙子。海瑞死后,他的遗物只有一只竹笼,里面装着八两银子的工资,还有几件旧衣服,最后还是同事们捐钱把他下葬的。所以海瑞深得百姓拥戴,发丧那天,为其送葬的百姓络绎不绝,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被百姓呼为“海青天”。当时,是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王世贞给海瑞九个字的评价:“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海瑞的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杆秤就是百姓心!清官形象不是官员自身塑造的,而是百姓塑造的,百姓的认可是历史上鉴别清官的一个重要标志。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的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老张特地写了言简意赅的《禁止馈送檄》一文,张贴在居所院门上及巡抚衙门外,严禁下属送礼请托,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他写道:“一线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那些送礼者观之,或良心发现,或自惭形秽,都悄然离去。于是,这篇檄文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被百姓誉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后来,因为乡试舞弊案,张伯行举报顶头上司江南总督噶礼索贿,噶礼又反诉张伯行不作为等“七宗罪”,康熙命令两人停职候审。因为噶礼能量太大,审理结果颠倒黑白。好在康熙皇帝心明眼亮,亲降圣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江苏官民争相庆祝,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在百姓眼里,政德良知永远是第一位的。百姓活一辈子图什么?不过是好日子、好心情而已,岂有它哉。那么这“好日子、好心情”靠什么来维系?当然要靠法制,但是最完善的制度法律也有漏洞、有空子,所以为官者的政德良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自古以来,百姓就喜欢那些敢于为百姓的利益“铁肩担道义”的清官,这就是百姓挥之不去的“清官情结。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廉洁为政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是百姓的内心期盼;清官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强大且深远,他们是道德的楷模,永远铭刻在百姓心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淹没了多少朝代,又托起了一个又一个民族的脊梁。刘宠、解经、羊续、包公、海瑞、张伯行……一个个清风峻节、卓荦超群,为历代百姓所景仰。(古丈县纪委 向卫华)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