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一个“信”字 几多情怀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1 来源:三湘风纪网

        人言为之“信”。“信”字是个会意字,意思是凡是人说的话都是真的,也就是诚实、不欺骗的意思。成语有“信誓旦旦”,“信誓”就是真诚的誓言。因为在造字那个时代,民心极其纯朴,人还不会说假话。只要是人说的,那就是真的。

        因为诚实,所以很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由诚实引申出相信的意思。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意思是说,开始我对于别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了他的行为。古人特别重视“信”。有一次,子贡向孔子问政治,孔子说:有足够的粮食,有足够的军队,老百姓信任国君,就可以了。子贡说:如果万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说:再不得已,要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终有一死,但是没有老百姓的信任,国家就不能成立。

        信,即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在一定意义上讲,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孔子在口述他的道德哲学时就已经划出了他研究的重点:其一曰“仁”,其二曰“诚”。仁似乎是礼法的表象,诚似乎是礼法的内核。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又说:“乡愿,德之贼也!”分明是说,心灵美是根本的美,而语言美、行为美不过是心灵美的反映。为此,他还就识人作了一个界定:圣人之心,圣人之行,表里如一的是君子之儒;口似圣贤,心同盗跖的是小人之儒。我以为在君子和小人之间还有个中间层,无以名之,姑称为常人之儒。其特点是,境界不高但品行不差。脸上有麻子却不抹粉,怕老婆就明说,不读书也不充斯文。按照好中差排列,人的品德可分三等:一为君子,说得高做得也高;二为常人,说得不高做得也不高;三为小人,说得最高做得最差。比较而言,傻乎乎的执著和坦率总比精明过分的虚伪、狡诈更有可取之处。

        信,本义当诚、诚实讲。《说文解字》上说:“信,诚也。”《论语.学而》有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据说,最早的“信”字写作“伈”,即是言必由衷之意。古人有“言必信”、“立木为信”、“信言不美”等等说法和做法。由“诚”引申开去,与信字有关的词儿,几乎都同美好连在一起,如信用、相信、守信、信奉、信物、信息等等。后来,“信”字逐步演变,才有了“书信”的意义。

        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战国策》有个故事:魏文侯与猎场管理者虞人约好日期去打猎。到了那天,文侯宴请群臣。忽然想起所约,急欲整装赴约。群臣劝他,酒兴正浓,又逢大雨,不去也罢。文侯正色道:“有约在先,怎可无信!”赶赴虞人处说明原委,再约猎期。后人评说文侯为一国之君如此守信,魏国后来崛起当在必然。恰恰相反,周幽王为了引褒姒一笑,举烽火,召诸侯失信后而引起诸侯怒,继而失信于天下,最终周幽王骊山被杀,西周灭亡。

       纵观当代,信字得失当可为训。我党凭着主义真,讲诚信,依靠“三大法宝”,贯彻“三大作风”,渡过惊涛骇浪,推翻“三座大山”,举世为之注目。以后有些失误,也和信字有关。“阳谋”就是突出一例,明为整风,“引蛇出洞”,失信于天下,伤害了朋友,打击了自己。后来,错再错,过去倡导且又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统统被搁置高楼。一再承诺并被写进宪法党章的党纪法规也都成了空话废纸。十年“文革”,信誉尽失,人人自危而不知所措,导致信仰危机,国家元气大伤。“文革”之后,痛定思痛,拔正航向,取信于民,这才迎来了百业兴起,安定团结,与时俱进的新时期。

        实践证明: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个人失信,害在数人;社会失信,则人人自危;领导失信,则权威不立。信之于个人、单位、还是地方,都是一笔可贵的无形资产。如今中国市场经济转轨期的混沌时期已经过去,再建诚信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快健全信用制度。”让诚信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永兴县反腐倡廉建设特邀研究员  黄景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