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说“茶”道“廉”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1 来源:三湘风纪网

        “茶”,有“廉”之神;“廉”,有“茶”之韵。试看,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地上,却不失坚强、幽深,这不正是“廉”的风骨吗?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叶苦味甘甜”,这不正是“廉”的秉性吗?茶水,晶莹多清澈,清香怡人心,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这不正是“廉”的风采吗?茶,广纳天地之灵秀,博采万物之精华,其质纯真、其味纯正、其色纯美,清香四溢,这不正是茶之魄吗?一杯清茶在手,茶叶在杯中由浮而沉,浅啜或慢饮,茶香由浓啜到寡淡,使全身感受着“一汲清冷饮,高风味有余”的魅力,让人提神心爽,感悟着茶的淡泊、朴素与清廉。

       说“茶”道“廉”,把茶韵、茶品、茶德、茶俭、茶廉,茶风融入党风廉政建设之中,融入思想政治领域之中,融入建设中国先进文化之中,使之成为精神上的一种动力、一种风范、一种抗拒歪风邪气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茶之性,俭也。讲“以茶养廉”,就是要做到俭朴。《茶经》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易·否象传》中,有“君子以俭德避难”之说;唐人刘贞高提出了茶有十德之说,概而言之:以茶“散闷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疠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茶之性是俭、也在俭。茶文化是崇尚俭朴的,这个俭与今天反腐倡廉的价值取向是高度一致的。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这正是茶之性对于俭的彰显,也是“廉”字的写照。在古代,不论是清贫自守的士大夫们还是身居高位的官员们,以茶相会,“一杯芳茗成清宴”是社会的时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茶宴、茶会、茶话演化而成今日的茶话会,亦即茶宴取代酒宴,用于社交活动的方方面面,已成良好风气。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更应倡导茶话会。
     茶之本,清也;讲“以茶养廉”,就是要做到清白。司马光把茶比作君子,他指出:“茶欲白,墨欲黑……,如君子、小人不同”。这里说的“白”,指向的就是茶的清,只有清、才有白。英国作家韩素音曾说:茶是世界上最文明的饮料,它是礼貌和纯洁的化身。可见,茶的清白度有多高、有多净、有多纯、有多美。从古人对茶德提出的“廉、美、和、敬”,到今天倡导的“理、静、清、融”等,这些观点与廉政文化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茶之清,在于茶出清静、清净、清明、清晰、清贫、清正、清奇、清磊......清,不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品位,显示出“历尽艰辛成极品,自甘恬淡散清香”的高洁。
  茶之味,苦也;讲“以茶养廉”,就是要做到艰苦。茶味先苦,茶中有苦,苦尽甘来。刚刚泡好的茶,是苦涩的。正是这种“苦味”,才让人回味。明朝的士人在为人之道上,曾提出了“明是非、重名节、知廉政”。“明是非”就是“坚持真理”,把“名节”、“廉耻”和“是非”联系到了一起,给“名节”、“廉耻”注入了新的内容。《茶谱》(明朱权著)中称竹茶炉为“苦节君”,盛茶具的竹篮叫“苦节君行省”。苦寂和名节融为一体,体现了茶的内涵是寒俭与苦寂。寒俭归之于“清”,苦寂则归之于“节”,耐得苦寂才能重节、培节、守节、砺节、全节。茶是饮品,但“品茶”不完全是为了“解渴”,而是一种精神食粮,要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提升到“以茶养廉”的境地才是最终目的。
  茶之功,醒也;讲“以茶养廉”,就是要做到清醒。茶山得雨而绿,茶树得阳而茂,茶水入心而爽,茶功进脑而醒。饮茶可醒神去燥、醒身去毒、醒酒去昏,“令人有力、悦志”,有诗云:“以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人的悟醒,清醒,产生于与自然拥抱的洒脱。茶境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深感神州大地生辉,胸中银涛滚滚。茶镜,清醒着我们的人生哲理,反映了一种清洁雅致的处世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茶境也使官员感悟对廉政的清醒、认可。茶的内涵是幽、寒、冷、淡、寂、苦;茶的精神系精是行、俭、德;茶的生机是活、鲜、清、绿、新、嫩。(古丈县纪委  向卫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