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别了,“父母官”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1 来源:三湘风纪网

       据悉,在第六版《辞海》中,“父母官”这个词条被正式删除,由此退出历史舞台。新版《辞海》删除“父母官”,与其说是历史的进步,不如说是顺应民意,早该如此。

       在此之前,“父母官”之称谓颇为流行,呼者虔诚,受者坦然。“父母官”一词也屡上报刊,连引号也不用,似有名正言顺之势。其实,“父母官”一词面世之初,并非指所有的地方官,而是对那些为官清廉、为民造福的地方官的敬称。

       “父母官”之称源于汉朝。《汉书·循吏传》载,西汉末年,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召信臣出任南阳太守。他“为民兴利,务之富之,躬耕劝农,出入阡陌。”开通沟渠数十处,民得其利。他还刻石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时奢靡之风,提倡节俭,深受吏民爱戴,百姓尊曰:“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东汉初年,杜诗任南阳太守,他“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将杜诗比之于召信臣,称为“杜母”,遂有“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的民谣。

       可见,“父母官”一词起初是老百姓对那些为官清廉、勤于职守、为民造福的地方官的敬称,而非所有的地方官都能享受的,更不该大言不惭地自称“父母官”。况且,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政府领导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马克思称之为“公仆”,毛泽东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邓小平讲“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人民是我们各级领导的“衣食父母”。   

       现在,时代不同了,人民的地位不同了,“官员”的性质也不同了。如果我们的舆论工具还称“官”为父母,或者我们的领导干部还对此心安理得“当仁不让”,那就把今天的人民“公仆”推到封建官僚的地位上去了。而在当今中国,已经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不需要这样居高临下的“父母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干部下基层的表现十分关注,把“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清晨一身露水”的干部形象地称为“三水”干部,而把“进村喇叭响,进餐酒杯响,布置工作手机响”的干部称为“三响”干部。“三水”与“三响”,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三水”是一种作风,也是一种情怀, “三水”体现了干群之间的“零距离”;而“三响”则不然,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好的作风,它冲淡了干群之间的感情,拉远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前者是公仆,群众欢迎,群众支持;后者是老爷,群众讨厌,群众不赞成。“父母官”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农村是“求实”的地方,农民是“务实”的对象。下基层是一件好事,但要真正把准群众的脉博,体察民情,必须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亲耳倾听农民的呼声,亲眼看看农村的实情,亲身感受一下农民的日常生活,亲手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农民朋友心中有杆秤,你与农民保持零距离,农民就会给你打一百分;你远离了农民,农民就会给你打零分。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永兴县党风廉政建设特约研究员 黄景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