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心净笔静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弘一法师纪念馆里寂静无声。馆内陈列着许多弘一法师的作品,有真迹,也有复制品,纪念馆实际上是一个书法展览馆。来馆里的人不会多,但不管时令如何,人多人少,馆内永远是安静的。不太远的地方就是喧闹的街市,街市上什么声响都有,正好和这里的静谧形成对比。

  是馆内书法作品的气息维护了安静,本身静,来者也必然静。对于弘一的书法,让人渐渐有了一些想法,从技巧上看是太简单、单调,结构又太松散、懈怠,达不到所有评价中的这么好那么好。人和书法一定要分开来两头说才会清楚一些,不要把弘一的人生和书艺混起来说道。他的书写永远是这么一个样子,大部分是雷同之至的,以不变应对几十年之变,因此就雷同之至,看千幅如同一幅。说起来是一种人生观使然。但是这么长时间不变也就是执一种死法,笔法永远如此,结构永远如此,一个字写一百遍可以是一个样子。笔调如此,是让人喜其固若水泥块还是悲其死水不起微澜?惯性这么强,一下笔就如此,像一架机器,运行就是这么准点,不要担心脱轨。因此在少字数的作品里见不到精彩,在长篇作品里也见不到精彩。阅读弘一的书法作品绝不要抱着惊奇心理来,因为很固定,没有让人惊奇之想。当然,也没有写得很糟的、很意外的落差。这也是一种很持平的本领,只是这个本领没有向前走了。直到圆寂之前的“悲欣交集”,才真的让人悲欣交集,这四字与以前有太多的不同之美,率性多了,生涩多了,就是信手一挥,反而有林下气味。不知有没有人进行过这样的研究——书法家此生的最后一次创作。以“悲欣交集”来推测,其实弘一完全可以写得更有情趣、更不拘一格。可惜,惯性直到最后才有所松动。

  弘一书法最佳处就是气息。这种气息是静的、净的,是下沉的、含敛的、平安的、散淡的。这才是常人难以积存的、磨炼的。常人笔下的气息多半是浮薄的、艳冶的、狂躁的,急若星火四处乱窜停不下来的。一定要有某种缘由,才会由外而内,如南朝梁吴均所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真是一个漫长过程,甚至终老而未能得。弘一之路非常人之路,弘一之思非常人之思,世界观人生观改变后,看待这个世界已经不是既往的世界。至少,少了一个人对于世间诸多人事关系的牵挂,与世无争,与人也无争,与世界的关系更为简单、澄明、敞开,处身于静,养心于净,天长日久,润物移情,笔下自然是和平静穆。言说不能脱离弘一的出家,不能脱离弘一的寺院生活,以至弘一之路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学的,不提倡学的。但是,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得到熏陶,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具体地学其一笔一画,在反复阅读中总是不会落空,气息如同空气,弥漫在读者四周,就如同弘一纪念馆,就是一个特定的场,释放特定的气息。至少能坐下来细细阅读的人,已经有了让心净下来体验的愿望了。

  有人学弘一书法。能不能学?没有谁说不能学。而且从弘一的用笔单一来看,学起来象形还不慢。这和学伊秉绶一样,横平竖直,不消多久,四方块架子就出来了。但是笔下要有如此这般的气息就难了。一个特别的人,特别的情怀,特别的经历,谁能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洞悉他内心的隐秘?这样的学习就很徒劳,只能学多少算多少。书法史上有一些作品是审美上具有普遍性的,与常人相通,有亲和力,便于接近,可以为学书基石,有着广大的空间,可以左右逢源。弘一书法缺乏这种普遍的美感,缺乏字里行间的热情,从它行世以来,都是和时代、时人的感觉错位的,我们不可能经常提到它,它通常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只有蓦然回首时,看它一看。静气之作并非一潭死水,静水深流,内部的生机、力道在运动着、循环着。一个人以手写心、写信仰,只是需要,从未想到人来注意他、美化他。这样,笔下真的就安静了。(朱以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