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拒“礼”诗

诗言志。古人以诗拒“礼”,既端庄文雅、幽默感人,且潜移默化、寓教于乐,雅俗共赏。
黄金难换心。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去一包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李汰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礼”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
檄文禁馈送。清代乾隆年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他正是这样惠政励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60岁生日时,皇帝念他德高望重,要给他做寿。包拯只好遵命办理,但他特地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谁知送寿礼的第一家就是当朝天子,来人是六品司礼太监。这下可把包贵给难住了:万岁爷送来的礼敢不收吗?他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理由写明白。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贵让王朝把诗送到内房呈父展视。不一会,王朝从内房带回原红纸交付太监,只见原诗下面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为官最怕叨念功,操劳自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六品司礼太监看罢无奈,只好带着礼物和那张红纸回宫交差。
两袖清风。明朝的于谦,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一次,他要进京办事,一些同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带上土特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也是送个人情啊!”于谦听罢赋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天朝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意思是讲这些土特产本来是供民用的,如果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上司,就会给群众带来灾难。我进京什么东西都不带,免招百姓非议。这便是成语“两袖清风”的来源。
古人尚能如此,令许多现代人自愧不如。如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其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今天,党中央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这既包容着古代“清官廉吏”的基本内涵,同时又赋予了“廉”字以崭新的时代意义。(永兴县 黄景祥)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