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苏格拉底之死

编辑:李慧芳 发表时间:2016-10-18 11:19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有一幅画作叫《苏格拉底之死》,描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慨然赴死的情景。这幅画不愧为法国古典画派的杰作,不仅技法精湛传神,而且题材意义深远,因为就古希腊哲学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而言,没有比苏格拉底之死更为震撼人心的事件。

    其人其事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成年后的苏格拉底,就外表而言堪称其貌不扬:扁平的脸,大狮子鼻,肥厚嘴唇,衣着随便,甚至可用褴褛来形容。他举止怪异,喜好赤脚行走,与人说话时常偏低着头,像一头公牛。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苏格拉底似乎坚信这一点,以至于坦言自己五官虽然丑陋但比别人的更管用。他生活简朴,通常只做两件事:沉思与辩论。他时常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随便遇到什么人,无论是将军法官,还是工匠乞丐,都要与他们对话、辩论。此外,他不时陷入沉思,忘记尘世一切。有一天早晨,他出门就想起一件不能解决的问题,走到街上停止脚步,站着沉思默想;到了中午,他还像塑像似的伫立那里,过往的行人无不向他投以惊奇的目光。天黑之后,有几个人出于好奇,搬来铺盖睡在露天里,以便守候着他,看他是否一直站到第二天。结果,翌日天亮了,苏格拉底向太阳做了祈祷,才挪步走开。

    苏格拉底倾心于哲学,不屑于挣钱,颇不受妻子桑蒂普待见,在家遭到唾骂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桑蒂普开口大骂起来,苏格拉底一如既往地默不作声,任凭她骂去;稍后,桑蒂普端起一盆洗脚水劈头盖脸泼过来,把苏格拉底浇成落汤鸡。苏格拉底抹了抹脸上的水珠,破颜一笑道:“我知道,打雷之后肯定要下雨的。”这对丑夫悍妇,尽管时常吵吵闹闹,但始终不离不弃,相伴到老。

    苏格拉底以哲学智慧赢得大量粉丝。他身边经常聚集一大帮人,这些人来自社会各阶层,既有一文不名的乞丐,也有柏拉图之类的“高富帅”。他们把苏格拉底当作老师,与他一起探讨哲学。苏格拉底从不以填鸭的方式灌输,而是以聊天的方式进行引导,提出问题让大家解答,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审讯申辩

    公元前399年,雅典三公民提出诉讼,指控苏格拉底为“公害”,“不信仰城邦的神,反而另信邪魔”,还教坏青年,于是他被当局抓捕,身陷囹圄。

    雅典最著名的“公知”,何以被指认为“公害”呢?此事说来话长。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时代,亲眼见证了雅典盛世的辉煌。不幸的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于公元前431年挑起了对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的战争。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27年,最终以雅典失败而结束。战后,斯巴达扶植了一个傀儡政府,指定三十人的委员会接管雅典。这三十人巧取豪夺,横征暴敛,倒行逆施,大搞恐怖统治,被称为三十僭主。民众后来发动起义,推翻了三十僭主的寡头统治。少数僭主被处死,其余的被流放,追随者被赦免。

    三十僭主中有两个核心人物,一个是柏拉图的亲舅,一个是柏拉图的堂舅,他俩也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种关系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甚至造成错觉:苏格拉底是在培养叛国者与坏蛋。僭主太不得人心,也使人们迁怒于苏格拉底,故而指控他犯有双重罪行。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进行了申辩,不承认强加于自己头上的罪名。他认为,指控他毒害青年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利用两位僭主证明他败坏青年没有任何道理。其实,两位僭主心里并不喜欢苏格拉底,当初跟随他学习,只是为了虚荣和出人头地。况且他们与苏格拉底交往时,“借助于苏格拉底的榜样,他们是能够控制住不道德倾向的”,离开苏格拉底之后,他们蜕化堕落了,这难道是苏格拉底的过错吗?对于不信城邦神的指控,苏格拉底做出了机智的申辩,让诬告人大出洋相;学生色诺芬指证,苏格拉底确实信仰城邦的神,“他常常在家中献祭,也常常在城邦的公共祭坛献祭,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慨然赴死

    苏格拉底的申辩非常感人、精彩,面对无端指控自己的人,他的“态度不仅是正直的、真实的、坦率的、温和的、可敬的,而且是最完美的阿提卡文雅风度的典型”。尽管如此,法官和陪审团成员大都认定他有罪,结果他还是被判以死刑——服毒自尽。

    从宣判到行刑,这期间有一个月时间,苏格拉底完全可以逃之夭夭,因为他的学生已经买通所有关节,没有人出面阻止。但是,苏格拉底断然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尽管判决是不公正的,但逃跑却是非法的;一个正派的雅典公民,任何时候都要守法。他非常淡定,继续在监狱里与朋友讨论哲学问题,静候最后时刻的到来。执行死刑之日,狱卒端着一杯毒鸩走进来,苏格拉底轻松自如地接过杯子,高高兴兴地将毒鸩一饮而尽。在场的朋友都禁不住潸然泪下,苏格拉底却泰然自若劝大家不要哭泣。毒性发作之后,苏格拉底躺了下来,身体逐渐冰凉僵硬。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前,他说了最后一句话:“克里同(在场朋友之一),咱们该向药师献祭一只公鸡。去买一只,别疏忽了。”说完,他动弹了一下,接着是一片寂静。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与死亡都做了详细记载,这些文字使苏格拉底的伟大人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是种种美德的典型,集智慧、谦逊、俭朴、节制、公正、勇敢、坚韧于一身。毫无疑义,人的美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自身修为的结果。苏格拉底一直倡导全新的生活态度,认为人生在世最大的幸福不是身外之物,而是灵魂的善。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灵魂就是理性的,没有非理性的东西在其中,非理性的力量只存在于感觉和欲望里。受感官和欲望支配的人作恶,不是知道恶而为之,而且他在理性上没有认识到它是恶的。人受理性支配就是受知识的支配,在知识的支配下人会理智地做善事,善行是自觉的行为,是自觉的道德。然而,很多人往往受欲望的支配,时常会不自觉地作恶。所以,苏格拉底终生致力于道德劝诫,当然他不仅对他人说教,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毕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致良知),从而达到心明至善的境界。

    面对不公正的判决,苏格拉底没有苟且偷生,而是坦然接受。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悄然逃跑,就是“以错对错,以恶报恶,践踏自己与城邦订立的协议与合约,那么你伤害了最不应该伤害的,包括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还有我们”。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而苏格拉底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做人原则而舍生取义,彰显了人类理性的伟大与崇高。与此同时,他以慨然赴死向后世展现了一种坚定的精神操守:敬畏并遵守法律,服从自己所认同的法律制度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义务。(陈良 资深媒体撰稿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