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守住清廉,纳得福气

编辑:蒋伟 发表时间:2016-10-25 14:59 来源:三湘风纪网

  说清廉,就像说一棵松,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说清廉,就像说一株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说清廉,就像说一片云,静即等闲藏草木,动时顷刻遍乾坤。

  古语:“人人皆求福”--做官亦然,只是“做官欲求福,要在清廉中”。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清如水;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守正不阿;白居易的“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有脚阳春;冯梦龙的“见势不趋,见威不惕”,砥节奉公。可见,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崇敬廉洁正直、淡泊名利的。守正为心,疾恶不惧,事在是非,公无远近。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为官如是。

  也有很多人抱怨,觉得清廉就好像是苦藤上结出的果,滋味儿总不是那么润口。但我想说:它或许只是看起来很苦,吃到嘴里却是既清冽又甘甜。为官清廉是一种扬在脸上的自信,生在心里的踏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种光明磊落的品格,更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境界。

  “守住清廉,纳得福气”--我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

  《说文解字》云:“官,吏事君也。”可见这“官”字的本义就是冶理国家、处理政事。既然如此,则这“官”决不是人人可以去做,而是需要一定的学能与才干的;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好的,而是需要朗如日月,清如水镜,心如铁石,气若风云的。

  这里说说制度的约束力--“举孝廉”,它是汉代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当时,“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孝廉,即孝子廉吏。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如果选举不实,推举人是要被朝廷问罪的,推举人通常会被贬秩、左迁、免官甚至于被罪入狱。这种情况下,如果和被举者如无亲属关系,或者利益关系,推举人一般还是会认真的。当然,到后来也多上下勾结、循私舞弊,以至于莨莠不一,选上来的人不称职,甚至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别父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但不管怎样,在当时真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制度。所以,造就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发展。由此可见,若有严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让人进步的。当然,为官者清不清廉,终究都得靠自己。

  理学大师朱熹说过:“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多少仕途上的悲剧,往往是人在最需要清醒的时候却一时“神魂颠倒”“鬼迷心窍”,等到明白一切,为时已晚。心向清廉、抱负远大、内心从容,方是人间正道。

  心向清廉,才能做到心笃静,反省自我,清除污垢,潇洒人生;心向清廉,才能做到有所学,开阔心胸,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端正品行;心向清廉,才能做到有所为,忘却名利,把握原则,坚守立场。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坚守住内心那一亩方塘,淡定从容,因为:若守住清廉,能纳得福气。(岳麓区望月湖街道 刘仕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