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感念家书,乡愁何寄?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7-02-21 11:40 来源:三湘风纪网

     春节前整理家中内务,在平时不怎么动的抽屉里发现了几封泛黄的家书,读着读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四泉(笔者小名),家中一切安好,勿念。这个月生活费已经邮出,细末(节约)点用,要发愤学习,切莫贪玩。”这是1982年我在县一中读书时父亲写的。父亲虽然只读了几年私塾,字却写得极为工整。那时,我玩性特重,上课看小说,晚自习逃课看电影,以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由上高中时全年级排名第二下滑到倒数二十几名,父母知道后很是着急,因农活忙,不能来校,便写了这封信劝诫。在这封信中,我还了解到因家里穷,为凑集我的学费、生活费,父母几乎每天凌晨四点就挑起菜担徒步十几里到县城卖小菜,为的是每斤比当地小镇集市能多卖几分钱。我仿佛看到了父母挑着菜担挥汗如雨佝偻的背影,我落泪了,为自己荒唐举动后悔不已!从此我痛改前非,发奋学习,最终高中毕业以较好成绩升学跳出了农门。
     在安徽矿冶学校读书期间,又是父母每月一封家书,告诫我不负光阴,学好过硬本领,毕业后报效国家和社会。安徽的冬天比湖南冷,母亲怕我冻着,晚上在如豆的灯光下,为我编织平生第一件毛衣。那年寒假回到家里,母亲亲手为我穿上,看到头发开始花白的母亲,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了这首诗的含义。
     参加工作,有幸成为一家国有企业的干部。当时电话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我和父母主要还是靠书信联系。父母这时千叮咛万嘱咐的就是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当干部,不存非分之想,不贪意外之财,不让人家戳脊梁骨,为国家多作贡献。父母的教导我谨记在心,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本分和初心,不曾越雷池一步。父母来信我每封必复,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老矣儿牵挂,除报平安、再三保证自己会严守党纪国法、努力工作外,我更多的是问候二老,“不要太忙,身体好吧?要不接二老到我这里儿养你们!”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草一木,浓浓的乡愁,一直萦绕在心,成为我前行的动力。
     生活历来不是一帆风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所在的企业连年亏损,濒临破产,妻子怀孕,又遭遇下岗,一家全靠我羞涩的工资维持生活。60多岁的父母知道后来信鼓励我们,不要着急 ,说他们身体硬朗,还种得田,喂得猪,卖的菜,可以接济我们。想到父母含辛茹苦送我读书参加工作,怎能还要他们接济?年纪轻轻,得靠自己!我便在单位集市摆了个夜宵摊,妻子典着一个大肚子帮我忙,看到每天有几十块钱进账补贴家用,虽然苦点累点,小两口乐呵呵的。怕父母担心,我们在给他们的信中也是报喜不报忧,说一切安好,请二老放心!
     去年8月,80多岁的老母因病去世,家中只留下形影只单的父亲随兄嫂生活。为了方便和父亲的情感交流,我给他买了一个老年手机。因年老耳背,通话时父亲总是在电话那头嚷嚷:“你说什么?我听不清!”春节回家后父亲和我说:“你还是像原来那样,给我写写信吧!”考虑到父亲老眼昏花,即使我给他写信,他也看不清,也只能由农村老家的哥嫂念给他听。加上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通讯手段取代传统书信,乡邮漫漫,家书迟迟,乡愁难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近年来,书店里曾国藩以及傅雷等人的家书备受亲睐,主要原因除了其中饱含浓浓的乡愁和家国情怀外,还因为它能够唤起人们心底美好的回忆。不管时代怎样飞速发展,家书这样一种即将遗失弥足珍贵的东西,仍然让人永驻心中,久久留存。感念家书,因为它一次次校正我人生的航向和目标,给我温暖,给我动力。(
 桃江县   朱金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