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心灵深处的母训
我的母亲一辈子没上过学,是千千万万农村妇女中的一员,一辈子也没翻过村前那座叫七宝山的大山,更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但母亲一辈子勤劳朴实、温柔贤良,对老人尊敬孝顺,对孩子慈爱。母亲的做人美德深深烙在我的骨髓里,就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人生前行的路。
上世纪50年代10年间,父母生育我兄弟姊妹4人,三儿一女,我排行老四,60至70年代末,我们一家5口人,平日里父亲要工作,忙得顾不了家。母亲既当妈又当爹,非常辛苦。从生产队每个月分得的口粮只有100多斤稻谷,家里还要养猪、鸡、鸭等家禽。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使我们从小就品尝了农家子女的种种辛酸。
上世纪70年代,家里缺粮,母亲按月口粮计划着一家五口每天2斤米,往往是两斤米拌3--4斤晒干的红薯丝,做出来的饭是黑糊糊的,几姊妹经常抢饭吃,母亲为了哄住我不吵着闹着要白米饭吃,她用一只盘子蒸饭给我吃,看上去一大碗,吃起来才几口饭。一家人经常是一餐吃下来就所剩无几了,中餐和晚餐母亲还得煮一些南瓜汤或野菜什么的,煮出来像一锅潲搭配着填肚子,母亲先让着我们四姊妹吃饱,她常常是一碗稀饭一点菜汤打发自己,她忍着饥饿还要喂猪、剁猪草、洗衣服,每天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无论多苦,无论多穷。母亲有自己坚守的一套为人准则,其实她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母亲虽然没文化,但总是以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接人待物。她的思想、她的为人处世方法不正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最好诠释吗?
曾经有人问我,还记得母亲和您说的第一句话吗?还记得母亲第一次教育您吗?说实话,太多了,我真的记不得了。但童年亲身经历的三件事,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的记忆超强的好,在她一生中所经历过的事情她记得清清楚楚。她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她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她走过看过听过的事情过目不忘,过耳不丢。她经历过的事情可以滴水不漏的描绘得惟妙惟肖。她的速算能力非常厉害,几斤几两几角几分她比算盘还快。小时候有一天我陪母亲去赶集,母亲买了几斤薯粉,在回家的途中一复算,母亲觉得当时卖薯粉的老大爷算错了,说少付了人家1角2分钱,母亲硬是返回两公里去集市把钱补给人家。母亲说做人要讲良心,少付人家的钱心里不安。
有一次,我在别人家的柴垛里捡到两只鸡蛋,连蹦带跳高高兴兴拿回家向母亲报喜,母亲的脸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斥问我鸡蛋是从哪儿来的?我告诉她是在别人的柴垛里捡到的,母亲急忙要我送回原处,说别人家的东西是块金子也不能要。
小时候我们村有个结巴子小孩,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有一天,我跟在他身后模仿他结巴子说话的腔调,结巴子的父亲见状,逮住我狠狠地打了我两个耳光。当时母亲叫他不要打人,有话好好说,她会好好教育我的,而结巴子的父亲根本不听母亲的劝解,发疯似地骂我母亲没教养,母亲什么也没说,抱起我就回家了,我知道自己闯了祸,心想母亲定会打我的,但是她没有打我,只是一个劲地抚摸着我的小脸,为我拭去泪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儿啊,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你想想,假如你是结巴子,人家骂你,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人一辈子不能叽笑人家瞎眼、跛脚、结巴子,活到八十岁都不能拿人家残疾人开玩笑啊!懂吗?以后不许再做这样的事了!”为这事,母亲还特意买了糖果给别人陪礼道歉。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养成了不贪便宜、勤俭节约的习惯。我刚参加工作时,在波水公社电影队放电影,每个月的工资是24.50元,放一场电影补助0.3元,工资加补助一个月能领到30多块钱。那时,人民币最大面值是10元,最小面值是1分,我每个月一般可领到三张10元的大钞和几元零钞。我往往是先将那三张10元大钞十分小心谨慎地锁进抽屉里,将那几块钱零钱装进衣兜里,那时不用钱包,皱巴巴的毛票、饭票、粮票、布票、糖票、肥皂票,口袋里摸出来就是一把一把的。口袋里的毛票、块票花完了,要动用抽屉里的10元大钞,内心总要经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万不得已的时候才慎而又慎地拿出其中一张10元大钞计划着用它,在我的感觉里,那时花10元钱比现在花一千元钱下的决心还要大。
那时,我们公社根本不通客车,公社用一辆解放牌汽车跑客运,每天往返县城一趟,50多公里,全程票价1元。我们经常要去邻近公社交换影片。步行几十公里是经常的事。有一天,天空下着毛毛雨,我从烟坪公社交换影片返回时,在州门司正好赶上那辆从县城返回的解放牌代客车。我很庆幸自己不要走这三十多里路了,毫不犹豫地爬上了车厢。这时,我突然发现自己衣兜里只有一张10元大钞,我内心很是矛盾,我不想为了那0.4元钱车费散开那10元大钞,看看时间还早,为了那10元钱的完整性,我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从车上跳下来,挑着那两部影片继续步行30多里返回公社。
记得有一次,在波水公社中学放完电影收场时捡到一个包,打开一看,包里整整齐齐的装着1300多元现金和几张纸条,我通过包内物品确认了失主的身份,但时间已经深夜十一点多钟了,我担心失主会很着急,于是我二话没说借了一辆旧单车辗着朦胧的星光赶往十公里外的村子去找失主,等我敲开失主的门时,他从梦中醒来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他是生产队的出纳员,在朋友家喝醉酒了,包里的钱是生产队第二天买农药用的,他知道我的来意后非常感激,那时他家一年的收入还没有一千元呢!当我返回公社时就已是凌晨1点多钟了。虽然感觉有点累,但心里格外的舒畅。从此后我们成了好朋友,30多年过去了,一见面就会提及这件事。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几个年头了。她虽然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惊天之举,但凝结在她身上的那股精神却是留给我们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她留给我的家训将是一面镜子,激励了我一辈子。( 资兴市 徐堂忠)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