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一支无法归还的钢笔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7-07-14 15:27 来源:三湘风纪网

     我家住在资兴市渡头乡秀流村。大姐在村小学三年级读书。因生父早逝,家庭贫困,就是三元钱一个学期的学费,母亲都要赊欠,到即将放假的时候,才能勉强筹齐。1985年9月,秋高气爽,学生们陆续走进学校,有的背着新书包,有的穿上了新衣裳,只有大姐,背着旧黄布包,穿着亲朋送来的旧衣服。更让大姐羡慕的是,班里很多同学都用上了新钢笔。学校老师说,一二年要求学生用铅笔,到了三年级,就可以用钢笔了,也表示学生成长了。
     放学回家,大姐囔囔着要新钢笔。母亲没辙了,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但是,七八角钱一支的钢笔,母亲得卖二十多个鸡蛋才可以换来。母亲看了看鸡窝里的两只老母鸡,摇摇头,一只在“发情”,一只瘦骨嶙嶙。
     中秋节,村里组织干部开会,集体庆祝中秋佳节。那会,母亲是村民小组妇女队长,坐在了会场。突然,母亲发现村委会办公室的窗台上有一只笔筒,里面有两只毛笔和一只钢笔,因为无人打理,上面都落了一层灰尘。母亲计上心来,散会时候,会场比较乱,她顺手把钢笔握在了手中,战战兢兢地回家了。
     就这样,大姐拥有了人生第一支钢笔。1986年,这支钢笔又转给了我。同时,这支钢笔成了母亲心中的痛。母亲为人正直,是个本分人,在村民小组工作多年,从未沾过一点小便宜。现在,为了儿女们的愿望,利用工作之便,占有了村里的一支钢笔,母亲心存愧疚,但也实属无奈。其实,在母亲心里,总想着能从艰苦的生活里省出点钱,买一只新钢笔,送到村委会,主动说明占用钢笔的情况。
     也就是1986年,因国家兴建东江电站,我们举家搬迁到龙溪乡下洞村。秀流村被永远地淹没在了湖底。下洞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人们以耕种稻田为生,家家户户贫穷。后来,那支旧钢笔,一直由我使用着,到小学毕业时,钢笔头太秃,不能再用。上学时候,我们姐弟买一支新钢笔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旧钢笔不能用了,也只能用廉价的圆珠笔写字。
     到了1996年的时候,我们姐弟都走进了社会,有了工作,母亲肩膀上的负担也放了下来,家里渐渐有了余钱。那年夏天,母亲花了二十多元钱,到集市买了一支永久牌新钢笔,然后走进了下洞村委会。当母亲把新钢笔交给村支书的时候,村支书却推辞了。他说,钢笔要归还也是给秀流村,算是物归原主;还有,现在时代进步了,村委会都用上了水芯笔,钢笔因为上墨水和清洗比较麻烦,没有人用了。
     一支无法归还的钢笔,成了母亲心里沉甸甸的愧疚。每逢过节,家人聚在一起,母亲都要提起钢笔的事情。“做人,要一辈子光明磊落,对公家的东西,要做到分文不取。钱是小事,可良心过不去啊。”这样的话,成了母亲的口头禅,也成了我们的家训。
     就在母亲为一支钢笔深深自责的时候,母亲突然看到电视里播放了四川一所山区小学缺少学习用品的消息。第二天,母亲几经周折,打探到了那家小学的地址,然后去集市买了三十支新钢笔,邮寄了过去。
     我想,那所小学的校长收到母亲的钢笔,应该比接受任何一笔捐助都更有意义。因为母亲的信件里,还附上了一支旧钢笔的故事,这是最真诚的廉洁教育。(资兴市政协纪检室:朱钟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