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介子推:清流一股越千载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7-08-01 17:18 来源:三湘风纪网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为躲避陷害,外出逃亡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逃亡生涯中,重耳“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幸得随行的几位贤士不离不弃、忠心护主,才不至于客死他乡。十九年后,晋公子重返故里,登上君主宝座,成为了扬名千古的晋文公。
     这些贤士中,介子推便是晋公子逃亡这一艰苦卓绝的历程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
     一次,晋公子逃到卫国时,一个随从竟将他们的钱财偷窃一空后逃走了。没有了钱,只能四下乞讨,但当地的农民不仅不予施舍,反倒百般戏弄。讨不到吃的,晋公子很快饿昏在荒野里。介子推为了不让晋公子饿死,竟悄悄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后喂给了晋公子。后来,晋公子知道后大为感动,表示将来做君主后好好报答介子推。
     后来,晋公子成了晋文公,但他并没有赏赐介子推,似乎忘了介子推曾救过他一命。介子推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主动请赏,他认为那是作为臣子应该做的事情,接受奖赏反倒是一种耻辱。介子推的这种想法得到一些人的讥笑,甚至有人说一些难听的话诋毁他,介子推因此十分气愤,为了证明自己的人格清白,他从此隐居深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直到现在,仍然有一部分人对介子推的行为怀有偏见,认为他不请赏是故作姿态也是一种迂腐的表现。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对介子推大肆诋毁恶意捏造,虽非名家之笔,但仍然影响到部分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显然是不对的。
     其实,站在高起点来看,介子推的行为完全是一种爱国深切的表现,他认为“割肉救主”是一种自觉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召唤,是不容置疑的给予,因为救主便是救国,是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赏赐无疑让这种责任变成了一种交易。子曰:“君使臣以礼,世事君以忠.”,君臣之间的关系应由礼仪、忠诚、信任组成,而赏赐则会玷污君臣之间最基本的东西。
     后来,晋文公为了找出介子推,竟听信小人谗言防火烧山,他以为人都是怕死的,在火势的蔓延下,介子推肯定会出来,但是他错了。介子推保持着他最后一的姿态,他被熏死在一棵枯柳树下。临死前,他咬破指头为给晋文公写了首千古不朽的谏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首诗就像一记响铃,时刻警醒晋文公不忘初心、常保清明,晋文公也不负所望,终成春秋时期一代霸主。介子推无疑是活在精神层面上的人。他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对忠义的信仰,对国家的挚爱,不仅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的脊梁,千古忠君之典范,也成为一股浩然正气的清流,不断冲击、洗刷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污点、腐败痕迹。
     千军易得,谏臣难遇。从古至今,官员多是溜须拍马之辈,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和前程,想到的是如何讨上级部门欢心,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扭曲的价值观就像中国的文化一样根深蒂固,在官场之中形成一个又一个腐败的怪圈。
     近几年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拔利剑、斩腐根”,在全国掀起一股又一股反腐风暴,手腕之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反腐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不仅检验党员干部的操守,更是检验核心机构的反腐意志,稍有松懈,腐败之恶就会卷土重来,所以,我们的国家要多一些像介子推这样的谏臣,时刻警醒、时时鞭策。(津市市城管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