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弦歌千载岳麓书院

编辑:张梅 发表时间:2018-03-12 15:1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古城长沙,物华天宝。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将视线投向了巍巍岳麓山的清风峡口,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创立岳麓书院。书院历尽劫难,所遭受的重大兵毁有史料记载的就达七次之多。今天的书院占地面积逾两万平方米,院内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所建,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部分,建构完整,功能齐备,浑然一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目前唯一一所继续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齐严肃

  沐浴着骀荡春风,欣然来到风景如画的岳麓山,去瞻仰千年学府的风采,领受千载弦歌的洗礼。

  书院大门两侧,上下联分别源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论语·泰伯》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匾,光彩照人,充满自信,日复一日迎送着南来北往的人们。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白墙青瓦,整体风格庄谐并重。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御笔。大中祥符八年(1015),因卓越的办学成果,宋真宗亲自召见书院首任山长周式,委任为国子监主簿,准备留他在身边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去。宋真宗便赐其“岳麓书院”匾额,并赐经书等物。从此,岳麓书院名震学界,享有“潇湘为洙泗,荆蛮为邹鲁”美誉,跻身“天下四大书院”,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大门之后就是明嘉靖元年(1522)改建的二门,宋元时承担礼殿作用的地方。原物在抗日战争期间被侵华日军炸毁,1984年重建。两旁有清末学监程颂万撰写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以无比自豪的口吻提醒人们:这里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场所,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

  步入书院核心——讲堂,只见两把红木雕花座椅并列摆放在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台中央,古色古香,令人遐思。讲堂内悬有三块匾,分别镌刻着“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檐前悬着的“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语句源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原文“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是说西汉景帝第二子刘德在学经典、修礼乐时,喜好先秦诸子的古书,对旧书“求真是”“留其正本”。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属于经学和考据学中的命题,而后化身为历朝历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其时正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大厅中央悬挂的鎏金“学达性天”匾系康熙御赐。“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意在勉励学子弘扬理学、提升修养,同时,明示学子在此求学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最里边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为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突出功绩所赐,高度评价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湖湘理学为理学向南传播的正统学派。讲堂两壁上,嵌有“忠孝廉节”碑、“整齐严肃”碑、《岳麓书院学规碑》等十数方极富价值的碑刻文物。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山长张栻所作,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

  环顾讲堂,仿佛看见莘莘学子正凝神专注地坐在贴地的蒲团上聆听大师的教诲,依稀听见了他们为探求自然规律与人性真谛而自由辩论的激昂之声。

  道南正脉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高度发展的结晶,是唐末以后学制最完善、成果最丰硕、影响最久远的一种教育制度。北宋以后,书院制度的领军团队——“四大书院”的成员名单各不相同,但无论什么时期岳麓书院均铿锵入选。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弦歌不绝,一直是湖湘文化的渊源之地,是湖湘知识群体最为集中的地方。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是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撰写的对联,至今仍悬挂在庭院里向我们讲述着书院古来的荣耀。以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为代表的湖湘理学派的形成,是书院创立的文化基础。早在宋代,书院就已铸就了理学为本、经世结合的学术传统与特色。书院创建后,周敦颐高足“二程”的四传弟子——理学宗师朱熹曾在此两度传道授业,张栻长期主讲于此。讲堂上的那两把椅子就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的,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学问不分伯仲。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第一次来到岳麓书院,与山长张栻举行了一次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的千古佳话——朱张会讲。张栻,字敬夫,师从胡宏,学有专长,自成一派,号称湖湘学派,朱熹对他早有敬仰之心。朱熹和张栻两人的公开讨论,从太极之理上展开,并最终趋于一致。会讲期间,从全国各地赶来岳麓书院听讲的学子数以千计,时人描绘当日书院“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盛况空前。在讲堂上,朱熹当众书赠“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后被书院奉为校训。岳麓赫曦台至今镌着朱熹与张栻会讲时相互砥砺的明志联句:“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此次岳麓讲学历时两月之久,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也掀起了古代书院会讲之风。

  绍熙五年(1194),湖南局势紧张,老迈的朱熹临危受命湖南安抚使,前往湖湘。到任后,朱熹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公牍劳形之余,朱熹将颓败的岳麓书院进行了全面修缮,颁行《朱子书院教规》,以《四书集注》为教材,空余时间坚持到书院讲学,使其重放光彩。朱熹真切地希望“忠孝廉节”思想在湖湘大地代代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自朱张会讲后,湖湘文化教育空前繁荣起来,湖南成为了以综合儒佛道为特色的理学思潮的重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继宋代经世致用的湖湘理学派之后,岳麓书院里明代心学派、明清实学派、清代汉学派等百家争鸣、并行不悖,长期保持了群星璀璨、百花齐放的局面。时至今日,书院仍是中国文化人虔诚向往的圣地,无不以登此讲堂为人生之殊荣。

  潇湘槐市

  正如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近代以来,岳麓书院在培养造就人才方面显示出了更神奇的伟力量。

  深受岳麓书院“坚定其德性,明习于时务”思想的影响,书院门生魏源在历史紧要关头“睁眼看天下”,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泱泱中华首开一代思想先河。湘军集团和洋务运动的掌门人物曾国藩、左宗棠等,坚持母校岳麓书院“有体有用之学”“义理经济之学”的思想理念,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书院还为维新变法、近代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保证。慷慨赋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还有黄兴、蔡锷均有书院学脉关系,死后亦归葬岳麓山阿。当代学者余秋雨驻足书院,由衷称赞:“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而最让书院引以为荣的是,青年毛泽东曾无数次在此驻足,与理学先哲们展开一场场心灵对话,辨析义理、穷原竟委,并于1917年、1919年前来半学斋寓居,专心致志对传统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茧成蝶、凤凰涅槃。1915年9月6日,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开头便谈到朱熹:“仆读《中庸》,曰博学之。朱子补《大学》,曰: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至乎其极。表里精粗无不到,全体大用无不明矣。”1915年11月9日,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又引用朱熹的话而自责:“昔朱子谓:‘不能使船者嫌溪曲。’弟诚不能为古人所为,宜为其所讥……”1915年深冬的一天,毛泽东邀学友罗章龙共攀岳麓赫曦台,吟诵朱张联句,两人心潮澎湃,文思泉涌,步其原韵成诗一首:“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坚持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实事求是”校训,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首次从哲学层面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深刻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将“实事求是”上升为哲学命题,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如今,“实事求是”成为了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书院人自豪地说,这是岳麓书院文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最大贡献。一席话让我终于找到了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的缘由,那便是她的办学思想从开办初的经世结合到民国初的实事求是,真正做到了对客观实际的重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经世致用,躬行实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行走在岳麓书院,如同翻阅着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思想大典,我们从唐宋的辉煌一口气便读到了近代的壮丽、当代的伟大。伫立庭院深处,仰观头顶翘檐凌空欲飞,俯察地面千秋足迹犹存,阵阵清风不觉拂上心来,俯仰之间已融化在这千年弦歌声里了。(肖智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