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边城》:光明磊落一生安

编辑:蒋伟 发表时间:2018-12-11 09:3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不止读过一遍,每读一遍,总是被其中干净而优美的文字吸引。或许,首次阅读是看故事情节,再读则是欣赏故事架构,反复翻阅就是品味文字了。而今再读《边城》,仿佛在读故乡,乡亲父老在《边城》里一一重现。

  故乡是干净的,干净的故乡是令人魂牵梦绕的。《边城》开门见山,开篇就将故乡娓娓道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有路就有人家,从而将故乡的人和事,逐一铺陈。干净,体现在纯朴上,体现在他们与老船夫的往来上。碧溪岨拉渡的老船夫拉了五十多年,每次渡河都是免费的,因为这船是公家的船,拉渡的人“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每个月老船夫要用这些粮食养活一家两口人,其实还是很紧张的。但他已经很知足了,依他的话说就是“够了”。

  拉别人过河,别人总觉得过意不去,经常会有人给老船夫一把零钱。遇上这种情形,老人往往会像村民吵架一般跟对方拉扯。在《边城》里有好几处精彩描写,其中一处尤其精彩:

  一位卖皮纸的过河人非要给老船夫钱,在船上争执不下,“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翠翠不知就里,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就真的带着黄狗拦住那人不让他过去。等老船夫下好客,上码头追上来还人家钱时,翠翠才明白又是为一个非要给钱一个非要退钱而发生的争执。

  老船夫退钱是真心实意,也是非退不可、不退则心不安的。所以,当他一时退不了,生怕给钱的翻越小山头“逃跑”,才赶紧要孙女帮忙拦截。直到退回钱,才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

  老船夫为什么非要退人家的钱呢?其实为了心安。他一生光明磊落,秉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该拿的才拿,不该拿的,一分不要。

  老船夫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拉渡。端午节他陪孙女翠翠看龙舟赛,专门请一位老朋友代替。半途觉得心不安,又将翠翠和黄狗留在城里,自己跑回去拉渡。结果翠翠等了一天没等到老船夫来接,最后还是别人送翠翠回来。他一干就是五十年,从不懈怠,从无差错。《边城》里并没有隆重介绍他的姓名,介绍最长的一句就是“碧溪岨撑船的”。

  老船夫一生都没有愧对任何人,他去世时也走得安详。老船夫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去世的,无病无痛、无灾无难,去世前几个小时,还担心孙女怕雷,特地给她盖上布单。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年安详去世,就算在当下,也是人之幸事。

  如此纯朴的乡民,与干净的故土是完全匹配的。就这样,他们以特有的方式将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翠翠在拉渡时,别人给了她一把钱,她一愣之后,同样是毫不犹豫地追了上去,还了人家钱,因为这是爷爷定下的规矩。老船夫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深深地影响着翠翠。

  我觉得《边城》背景里的白塔,正是老船夫素洁人性的光辉写照。当老船夫安详去世后,这座白塔也随之倒塌。我想,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后来,大家凑份子,将白塔重新修建起来,那时翠翠已经拉渡几个月了。尽管小说没有交代是翠翠,还是二老最终继承那条渡船,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白塔的重建,不正象征着新一代干净的渡船人诞生了么。(王家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