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杨翰:一代清廉好官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8-12-18 16:31 来源:三湘风纪网

  杨翰,字海琴,别号息柯,清代直隶宛平(今河北河间市)人。清朝大臣,著名学者,廉洁好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当进士,清咸丰七年(1857年),以名翰林出守永州,同治三年(1864年)擢升辰永沅靖道,始离开永州,晚年卜居祁阳。

  杨翰从少聪明过人,出类拔萃、文智双全,让人难以相信,4岁从师诵《戴记》,而且每日能背一册,过目不忘;12岁时就会盈诗作对写文章,样样皆通,成为当地一大奇才。他生性爱好山水花草,并喜欢碑刻。他20岁举秀才,30岁中举,道光二十年(1840年),父亲病逝葬于成都。道光二十四年举进士,次年入翰林。咸丰五年,授永州知府,没有来赴任,咸丰八年(1858年),始履永州知府。

  杨翰任永州知府七年,在此期间,他十分重视永州历史文化,并善于文化修缮,七年里曾将永州城内外的各种名胜古迹修复一新。他善攻书画,好金石文字,长于鉴赏,诗亦清矫拔俗。而今柳子庙进门口两边的石柱上刻有“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大门楹联就是杨翰亲自精细写刻出来的。

  杨翰在任永州知府七年,正值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炮火轰击永州,城里建筑和文物古迹大都被战火所毁坏。在他任职期间,对朝阳岩、绿天庵、愚溪、柳侯祠、元颜祠等古迹,他都进行了募资重修或改修。1860年至1862年他在募资重修绿天庵、柳侯祠时,数次找官吏、富豪捐钱捐物,但他将捐到的钱物要文书一笔笔记好,定期张榜公布,从不乱花乱用一分一文,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在捐款修缮期间,母亲经常患病,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对杨翰说“你母亲常年有病,可否从捐款中先借出一些钱给老母治病。”杨翰毫不犹豫地说,“捐款是捐来用于修缮的,不是捐来私用的”。

  杨翰在永州任太守期间与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今日道县人)相交颇厚,交情很深,经常来往,互通书信,也很喜欢他书法,杨翰比何绍基小13岁,两人结成忘年之交。何绍基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时,杨翰喜欢临摹何绍基的书法,开始他“欲属和而未能下笔”,学他的法书,感到很难学。后来,经过较长时间夜以继日、勤学苦练,杨翰自己认为将何绍基的书法已经完全学到手了,一次去京城,他精挑细选自己写的数十幅书法和雕刻作品,便特意派自已手下人将临摹的作品送交何绍基审阅。何绍基看完杨翰的书法和雕刻作品后,觉得杨翰在摸仿他的书法字体,于是何在杨翰回信中幽默风趣、实话实说写了打油诗: “你练我也练,练笔要时间,我字出我手,岂可两完全。”还在信中说“我的书法你是永远也学不到手的”。

  笫二年秋天,何绍基趁回道州之机,顺路专程来拜访杨翰,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只有靠骑马、坐船或步行,行至离永州城十几公里的地方,何绍基忽然感到疲劳和肚子饥饿,便和随行的手下在路旁乡村小店泡了一杯茶、喝一壶酒、吃一顿饭。饭后稍作休息,便准备继续赶路时,店主出来收钱。当时,何绍基因行李、盘费已预先进了城,身无分文,无钱可给,想要求作书以偿。谁知那名店主老板既不识人,又不识字,更不懂书法,也不知何的大名,说了老半天简直是对牛弹琴,怎么说也不肯答应要他的书法,硬逼着何将身佩的玉器抵押在那里才准他走。杨翰知道这件事后,速派人拿起自己银两骑马找到那个小店,才将何先生的玉器换了出来,便开玩笑对何说:“原来何先生书法有时也不博一饱的时侯啊!”

  杨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他做永州知府七年中,他非常体帖民众,体惜民情,体察百姓,到百姓家查访,徒步行走从不坐轿。1861年春夏之交,天连降三天三夜暴雨,潇水河下游老埠头一带很多民众民舍被淹,民众无家可归,杨翰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即急打起雨伞,扎起裤脚,步行到受淹民众家中问寒问暖,并帮助民众抗洪救灾,当晚一起和受灾民众住在山坡上,当地民众个个都说他是清廉好官。

  杨翰任永州知府七年,私人从不要县衙摆酒设宴,而且公务外出吃饭总是自挑腰包,有时甚至自带干粮充饥。他被削职为民后,一贫如洗。这在清朝当时那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腐朽统治中,是极为少见的一代清廉好官。

  永州市零陵区委宣传部 杨万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