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读《郑培民》有感:廉洁楷模 为民典范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9-04-23 15:51 来源:三湘风纪网

  《郑培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郑培民》编写组沿着原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培民从青年时代、到湘潭、去湘西、入基层的轨迹,真实刻划了他波澜壮阔、廉洁为民光辉灿烂的一生,他的崇高风范可作为官镜鉴、为人标杆。郑培民同志是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之后,我党又一位领导干部的光辉典范。

  守廉正身扬清风

  郑培民一贯生活简朴、清廉自守。他在1980年就已走上地、厅级领导岗位,一直到1985年,在他担任经济发达的湘潭地委书记时,他家里还是14寸的老牌黑白电视机,冰箱、彩电一件没有。1996年12月5日,郑培民从省政府搬到省委。房屋装修时,除按规定配置的家具外,其余一律自费。定做的书柜、安全门、窗帘、请搬家公司等及其它零星开支,一概自付。集邮,是郑培民为数不多的兴趣爱好之一,对此他一致对外绝对保密,防止别人投其所好。有一次,他到中央党校学习,借了5000元差旅费。报到后,他把剩下的钱存入银行。一年学成归来,他除按规定报销有关费用外,还交给财会人员8元7角2分钱,并解释说:“这是我借的差旅费的活期存款利息。这钱应该交公。”通过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公私分明,什么叫廉洁自律!他担任湘潭地委书记时,上级批给他一台日本进口的皇冠车,他坚决不要,执意把车给对革命做过贡献的老同志坐,自己一直坐那辆国产的旧桑塔那。他在湘潭任州委书记时,坚持自费回家,往返火车票,自己掏腰包。邮电部门给他配的移动电话,他从未用过。下基层轻车简从,不收受礼品,不接受超标准接待,并按规定交伙食费,不参加高档消费娱乐活动,不接受分管下属单位送的各种补贴、奖金之类。为防范不正当的人情交往,郑培民始终保持警惕,自己守前门,爱人守后门,子女守侧门,不给任何人开“绿色”通道。

  郑培民一贯紧守家门,不开方便之门。郑培民的职位一直在变动,而他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然是一名普通职工。杨力求希望一个人退休以后在有保障的单位工作,作为省委分管党群工作的郑培民没有帮她解决公务员身份。杨力求不会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也不方便,多年来,她一直走路上班,每天到省新华书店上班要走40多分钟,这个有情有义的丈夫从来不让妻子搭他的公务顺路车。他常常张罗着为妻子买柔软、平底粘胶的鞋子。“手拉手,户外走,说说话,散散心,情切切,意绵绵,身体好,永相伴”。这是郑培民同妻子散步时给她作的打油诗。有一次,妻子杨力求和孩子去吉首看望他时,郑培民不要州委接待处到宾馆开房,而是借两床被子,在自己办公室里支上一张床解决问题。吃饭,就去职工食堂。尽管湘西山奇水秀,可他没有一次安排妻子、孩子游览过风景区。对于自己亲戚的求助,杨力求为维护郑培民的形象,得罪了家人。拒绝了杨力求姐姐的儿子要介绍他到某单位当保卫的请求,拒绝了杨力求大嫂解决工作的请求。郑培民的儿子郑海龙在湘潭大学读书时,有一次正好郑培民由长沙到湘潭开会,儿子想搭个便车回湘潭大学去,已经坐进了父亲的小车里,父亲发现后硬是严辞把儿子赶下车。郑培民从来不用权力和职务的影响为子女的择校、升学、入党、就业、转干等开方便之门,全凭子女以自己的实力去公平竞争。他严格要求子女,要像普通工农家庭的孩子一样过平民化的生活,不许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不许搞一点特殊化,不许向外透露父亲的职务和地位。以致子女们的老师和同学,当时都不知道他们是地委书记、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的子女。他女儿的婚事是悄悄办的,只把亲戚一家人请到一起,一桌人,一顿饭。

  鱼水情深为人民

  1990年,郑培民从湘潭市委书记任上被调往湘西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湘潭是湖南省经济较发达地区,湘西却是全国闻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时任省委书记的熊清泉对他说:“这可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啊!”他爽快地回答说:“我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他赴湘西之前,特意请求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接受教育,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湘西两年半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上千个村寨,八面山、腊尔山、白云山……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下农村,郑培民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他还爱在农民家里吃饭,筷子直奔油辣的农家菜,粗糙的饮食也嚼得津津有味。到地头,他喜欢踩踩泥土,看看庄稼,或者卷起裤腿,和农民一道干农活,没有一点官架子。在湘西期间,他办公和住宿都在一套30平方米左右、隔成里外两间的普普通通的办公室里,公共卫生间在走廊一头,洗脸洗澡全是它。除开会、出差外,他吃饭全在职工食堂,标准是5元钱一天,每月结一次帐。他的房间总是放着一双沾满泥的鞋子,随时穿着它进村。山上修公路、打隧洞引水、建电站、扶贫开发、扶持湘泉集团等,总是亲自调度。1991年4月23日至30日,郑培民带领州委办的干部来到雨龙村,与当地群众参加了一个星期的春插。

  郑培民的心为老百姓而快乐,为老百姓而疼痛,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有郑培民的“百姓朋友”。1997年1月,郑培民冒着纷纷大雪,第一次走进了张来富的家,这个只有10来个平方米的张家,除了一床破被絮外几乎是一无所有。郑培民指示民政局给与了救助救济,确定为“双定”对象。两年后,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又来了,把张来福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户。1998年4月、2000年3月9日,郑培民第3次、4次来到张来富家,不断努力,使张来富家脱了贫。张来富说:“没有郑书记,就没有我张来富一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邵阳市新宁县有个司法干部叫曾令超,在维护社会治安中见义勇为导致双目失明。此时分管政法工作的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和这样一个残疾人交起了朋友。一天,曾令超的家里突然响起电话铃声,原来是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第一次通话就像老朋友一般亲切。电话讲了很久,曾令超怕耽误书记的时间,多次说“再见”,但郑培民继续问他的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家里有什么事要帮助,还把自己家里的和办公室的电话号码都告诉了他,并坚持要等曾令超放下电话后他才放电话。在参加一次残疾人会后,郑培民与他双手相拥抱,又和他合影留念。之后还专门抽时间去新宁县曾令超家里看望他,并送给他一盒外国产的洋参滋补品。郑培民前往桃源县漳江镇“川湘饭店”用餐,并与店老板残疾人李德胜结为朋友的事传为美谈。在湘西工作期间,每次下到雨龙村,都住在一户孤寡老人家里。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

  中流砥柱镇洪魔

  1998年,湖南爆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郑培民在这场大考验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自从来到安乡县,郑培民每个晚上差不多都要到凌晨3点多才小睡一会儿。望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55岁生日。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用血肉之躯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内的黄金大垸溃决后,统帅抗洪大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这是一幅撼天动地的抗洪搏击图!抗洪期间,郑培民每天夜里两三点钟必须到大堤上查管涌。他平均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情况紧急时还要冲上去搬麻袋抢险,这对他这样一个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郑培民在日记中写道:迎难而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计得失,靠前指挥,准备承担责任。带病坚持:血压达到110mmHg/150mmHg,坚持到最后胜利。

  2002年2月26日,中央抽调郑培民到北京参加筹备党的十六大的“两委”人选考察工作。3月11日,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在赶往北京医院的路上,他的头已经无力地歪倒在秘书肩膀上。秘书焦急万分,催司机:快!快!救护车司机拉响警笛,开始闯红灯。这时,郑培民艰难地睁开眼睛,一字一字地说:“不要闯红灯!”这是他留给人们最后的话。

  “不要闯红灯”的遗言,就像高擎着的精神火炬,照耀着人们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湖南安乡县 彭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