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辰溪廉勤知县曹行健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20-04-09 17:39 来源:三湘风纪网

  湖南省辰溪县建县历史悠久,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辰陵县,为建县之始,后改名辰溪县。辰溪县历封建王朝两千多年,其中明朝万历年间的知县曹行健最为有名。清康熙年间县志记载“曹行健清廉仁恕,鼎建石城,创造宝塔,并撰县志,兴文教,均平粮亩,诸所兴革,焕然改观。德政甚多,不可阐述……”至今,在辰溪老城一带,“曹公”(县人对曹行健的尊称)事迹还经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夜宿农家话桑麻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南京当涂人曹行健由岁贡调任辰溪知县。曹轻车简从仅带两名家人赴任,仅20余天就赶到了辰溪县境内。

  在离县城15里的沙坪村,曹行健询问当地百姓,得知只要半个时辰就可以赶到县衙,虽然时间尚早,但他决定就在当地农家住下,家人劝告说:“现在正是五荒六月,农户缺粮,吃的都是荞、薯等杂粮,不如赶到县衙,一切都会好得多。”曹行健听了家人的话,正色到:“现在农户困难,正是了解民情的时候,他们能吃杂粮,我们就不能吃吗?难道胃肠不同吗?”曹行健义正词严的一番话说服了家人,就在农家住下了,并不顾农户的再三推辞交纳了食宿费用。

  利用晚上时间,曹行健走访了沙坪多户农户,了解了部分县情和农业生产以及农田水利情况。后来曹知县夜宿农家、吃粗粮、了解县情民情的事迹传开以后,老百姓都称赞他是一位好官。

多方凑款修石城

  辰溪县城正处于沅江和锦江的交汇处,原无城墙,为防“蛮民盗寇劫掠县市……”明景泰二年(1451年)知县杭宗道发动百姓修筑了土城,才“民赖以安”。后来因为发大水,被洪水冲塌数处地方,一直无力再修。曹行健到任第二年四月,洪水暴涨数十丈,多处城墙坍塌,水灌入城,舟行屋上,江边的房屋尽数损毁。曹行健在积极组织救灾后苦思良策,想一劳永逸的将土城改为石城,避免今后的水灾,但是又不愿集资扰民劳民。

  他想了很多办法来筹款,后来查到一个多次诉讼都没有结果的案子:永乐年间广恩寺向民施田八百余亩,时间一久被佃户据为己有,双方打官司却一直没有结果。曹行健秉公了断此案,将其中的一半给寺庙,另一半充公,与一些经常被荒置的官地一起变卖,筹得大笔钱款后立即动工修建石城,第二年竣工,修了二百余丈,开城门五座,有城楼两座,又依城为台,在儒学学宫西侧建立文昌阁,辰溪完成由土城到石城的蜕变。

  湘西著名作家沈从文就在《辰溪的煤》中写到“辰溪县的位置恰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小小石头城临水倚山,建立在河口滩脚崖壁上。”至今,辰溪明时修建石城的城墙和城基依然可见。

兴文重教振文昌

  曹行健相当重视辰溪的文教事业,他认为只有兴文重教才能多出人才,才能开化一个地方的文明,促进一个地方的发展。

  他用建城所剩的钱先后置办了三十多亩学田,以供儒学学宫的日常开支,又多方筹措,号召地方兴办社学。召集本县文化名流,编纂了辰溪县第一部县志,成书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尽管只有八卷,内容不多,却为后面的县志编纂提供了借鉴,标志辰溪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史书”,意义重大。

  为激励读书人努力向学,曹行健又决定修建一些标志性建筑以达到“振文昌”的目的。首先修建了高三丈的文昌阁,后来又决心在城西五里的锦鸡岩山顶修建锦岩塔。锦岩塔共七级,每级高丈余,旋转拾级而上,登楼可见山水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时人称“锦塔临江”,成为辰溪著名的“古八景”之一。锦岩塔落成后,曹行健亲书匾额“凤城佳气”,所以辰溪县城有凤城的称号,可惜后来毁于上世纪70年代。近年来,重建锦岩塔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今,巍峨高耸入云天的锦岩塔即将竣工,锦塔临江的磅礴气势将再现。由于曹行健大力倡导文教,十余年后(1625年),辰溪县同年高中了两位进士。

  曹行健任职五年间,在辰溪建城修塔、撰县志、葺县衙、浚通河道、建坝修井、建桥兴学、课农桑、均粮亩等等,做了不计其数的实事好事,凡是有利于地方与民众的事,无不大力兴办,而又绝不扰一户一民,可算真正的又清廉又有作为。县人感恩之心犹甚,联名写“万民信”寄往京都,高度颂扬其德绩,曹行健后被朝廷擢升雷州府同知。离任后,辰溪老百姓感其清廉有为,在锦岩塔边建了一座曹公祠,塑其像以祀之。

  (辰溪县纪委监委 胡永昌 覃杰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