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清风县令于成龙

编辑:周瑾 发表时间:2020-06-15 09:07 来源:三湘风纪网

       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受百姓的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他,就是清初名臣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人士,字北溟,其号于山,他之贤,一生为民沥血也。

  清朝官员中异常优秀的可谓不少,康熙帝为何独独赞誉于成龙,并将他视作“清官第一”呢?

  他独善其身,不为世俗所污。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参加乡试。因为当时风气不好,行污受贿的事情常有发生。而他也是正好碰上,省城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于成龙的文采自然不必多说,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形,他若是选择多“这样一层保障”,必然是中举无忧。但是他没有,他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却只落的个副榜贡生,可以直接参加会试,但不算中举。在这之后,于成龙看淡这一官场事实,辞去做官的机会,归隐乡间。

  他时整时弊,因地制宜。顺治十八年,此时已经四十四岁的于成龙,怀着“此行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辞别妻子儿女,前往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七品县令。当时,罗城局势不稳,归顺清朝统治不到两年,艰险的环境,所跟随的奴仆不是死了就是逃走。而于成龙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将这片疆土开拓。采用“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在罗城为官的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了治理,一时间,百姓安定,展示出安居乐业的新景象。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罗城竟从一个荒乱、不起眼的小镇跃为全省治理的榜样。

  他深受百信信服,只身入虎穴。康熙十二年,被推举三次“卓异”的于成龙调职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而康熙十三年则是爆发了“三藩之乱”,吴三桂的手下在边陲地区大肆宣传策反。五月,麻城县出现了“伪札”,当地知县立即以“通贼”罪名大肆逮捕,百姓们人心惶惶。由于的是于成龙在当地很有影响,所以被请出来收拾局面。他以“招抚”为方针,查清事情的原委,在他的细致布化中,百姓趋于安宁。为了杜绝这个祸患,于成龙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山寨,去劝说发难的猎户们,仅仅在十天之内,就将这一事件控制住了。随即八月,于成龙被调任黄州知府,又接手了第二次暴乱。潜入的奸细趁着黄州内部空虚,联结当地豪绅们纷纷起事,大有“高山大潮,烽火相望”之势。面对着这样一种险情,于成龙没有放弃,他力排众议,组织乡勇千人主动进剿。虽然民兵在数量上与暴乱分子差距很大,但是他身先士卒,危险关头置身于外,当场拿下暴乱首领何士荣。在后二十天内取得平乱的胜利。

  他一生为民,只剩两袖清风。于成龙可谓是后半生一直为民奔走,安民生,平暴乱。虽然官阶越高,他却一如既往的坚持着“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朴”的原则。百姓们甚至亲切的称呼他为“于青菜”。为官数十载,一度成为肱股之臣,但是谁又能想到他的衣箱中只有一套朝服,竟别无他物,于成龙死后,受他恩泽的市民为之罢市巷哭,建雕塑祭祀。

  不因一时而自傲,不为浊世而污流。变的是官阶、是值区,不变的是那一颗爱民、为民的心。为官当政,不是看他书面上有多少耀眼的成就和政绩,而是重在百姓的反应。一个为官者最好的政绩不正是他所管理的百姓们安居乐业,政通人和嘛?(桃源县泥窝潭乡纪委   熊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