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育桃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秀美如画的沅水之滨、桃花源里,伫立着一所百年名校——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刚刚获得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燕立国几十年如一日在这里教书育人。
自1986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燕立国一直在桃源一中工作。在这里,燕立国当过班主任,干过年级组长,后来成为教导处副主任、副校长,如今已是该校校长。在这里,他致力于农村孩子终身发展,提出了“乡村教育振兴在均衡”,力举推行全县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让优质教育惠及桃花源里每一名学子。
桃源一中虽然位于湘西北农业大县,但在为高校输送人才方面却实力强劲,是响当当的“三湘名校”。学校高考升学率一直位居湖南省前列,近年来一本升学率在90%以上。学生迈进了桃源一中,就相当于半只脚跨入了一本大学的门槛,所以桃源一中成为全县初中生的中考目标学校。但桃源一中办学规模有限,每年能招收的学生人数也有限,学生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桃源县有28个乡镇(街道),分为北路片、中路片、南路片三个片区。过去,桃源县城区和北路片区的学校教育发达,优势明显;南路片区乡镇教育基础薄弱,短板较多。由于中考采取全县统一划线录取的方式,南部偏远乡镇能够考入桃源一中就读的孩子屈指可数。
如何让桃源一中相对优越的教育资源向教育基础薄弱的乡镇中学倾斜,实现桃源一中教育资源公平共享?燕立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经过调研,他发现,2012年桃源一中的46所初中生源学校中,有10余所乡镇中学录取数为“0”,而一所城区学校的录取人数却达到了360余人,生源学校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
“一中应该是全县人民的一中!”燕立国认为,桃源一中的招生制度要进行改革,相关指标应该向教育基础薄弱的偏远乡镇适当倾斜,把部分名额平均分配到全县各个乡镇中学,让偏远农村中学的学生也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更平等的机会。
这个想法得到了主管部门——桃源县教育局的支持。于是,2013年,桃源一中把近30%的招生名额分配到了各个乡镇中学。经过一年的摸索后,桃源一中进一步优化了招生名额分配,按照乡镇中学的在籍学生人数和中考平均分数,确定各校招生名额。这就是在当地有名的“指标到校”制度改革。
指标到校制度改革后,桃源县教育基础薄弱的初中学生有了更多升入桃源一中的机会。据统计,2012年桃源县南路片区几所初级中学仅有19人考入桃源一中。2014年改革以后,该片区考入桃源一中的人数直线上升,近几年每年都有50人左右被录取。与此同时,燕立国带领桃源一中的教师们苦练教学内功,教学质量越来越高。2017年,指标到校制度改革后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二本上线率达到94.57%,600分以上的高考考生有218人,各项指标稳居全市第一。
指标到校制度改革有力促进了桃源县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这一做法也成功入选湖南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基层改革探索100例”。2019年10月,燕立国作为全国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唯一代表,受邀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办学经验。
燕立国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倡导指标到校制度改革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坚决抵制关系文化,堵住“走后门”的歪风。
随着桃源一中名气越来越大,个别学生家长希望跨越制度规矩的“红线”,把自己的孩子“塞”进桃源一中就读。曾经有一段时间,“关系文化”侵袭桃源一中,出现了学生入学找关系、年级分班找关系、教师入职找关系、干部提拔找关系的歪风邪气。
“关系”的背后,隐藏的是利益往来,破坏的是公平公正。这与教育公平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与清廉学校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燕立国上任桃源一中校长后,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坚决抵制“关系文化”。
燕立国带头在学校立下了铁规矩:招生不能凭关系、分班不用找关系、入职不可借关系、提拔杜绝靠关系、后勤服务更不能找关系。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决做到“三不”:不参加商家或家长吃请、不参加“升学宴”“谢师宴”、不参加同学朋友聚会,公务接待一律安排在学校食堂用餐。
为了让广大学子在桃源一中学得好也吃得饱,燕立国一直坚持学校食堂“保本不盈利”的原则。
2018年10月,桃源一中一则返还学生餐费的公告火爆网络:“因上学期猪肉食品价格大幅下降,到今年9月,学校食堂已存在部分利润,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学校食堂始终坚持‘保本不盈利’的原则,学校决定:给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每位学生充值100元……”公告贴出后,桃源一中共有4000多名学生收到了返还餐费。
“我们的很多学生都来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我们要尽可能降低学生们的教育成本,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学。”燕立国说。
在燕立国的带领下,桃源一中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样板,先后获得包括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在内的国家和省级荣誉300余项。燕立国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专家,不仅积极投身本地乡村教育振兴,而且不遗余力地帮助教育基础薄弱的兄弟学校进行德育建设、师资培养和课堂教学改革。他的足迹遍及广西、四川、贵州、河南、湖南等地的百余所乡村中学,用智慧和心血推动着教育优质公平发展。(通讯员 沈毅 )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