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诀

“你已经发蒙了,《康熙字典》会查吗?”我刚识字不久,和煦的春风拂着杨柳,草地上一群孩子欢快地奔跑着放风筝,爷爷突然叫住我,郑重其事地问到。
我摇摇头。那时我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
第二天,爷爷便从他居住的阁楼上,拿出了一本《康熙字典》。
“‘一二子中寻,逢三问丑寅,四归卯辰巳,五向午中寻,六从申未得,七画入酉门,八九该居戌,其余亥部存’,这个是‘十二地支’部首查阅口诀,你要把他记牢。”爷爷叮嘱我说。
早春季节,春寒料峭。从那以后,我的脑海中就多了这样一个“口诀”:“一二子中寻,逢三问丑寅,四归卯辰巳,五向午中寻……”在放学路上,在课间,在人群中,我都忍不住念叨着,反复背诵。
当同龄人只会用《新华字典》查简体字的时候,我已经学会了用《康熙字典》查繁体字,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不时在别人面前显摆。爷爷知道后批评我说,《康熙字典》总修官陈廷敬,一生清廉正直、谦虚谨慎, 读书人要像他一样,切不可卖弄炫耀、过分追求名利。
担任过代课老师的爷爷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村里一有红白喜事,东家就摆出笔墨纸砚,邀请爷爷为他们写字。那些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毛笔字,一笔一划入木三分,总是引得旁人啧啧称赞。
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爷爷,早年自学医术,常常替人把脉问诊,成了远近闻名的“老中医”。街坊邻居谁家要是有个伤风感冒、头疼脑热的,提着一瓶酒一袋糖就来找爷爷看病,要方子。
柴胡、防风、白术,这些中药材也被我给记住了。
爷爷还是个木匠,墨线一拉,比比划划,什么精致的木器物件都能让爷爷给制作出来。
在乡下,像爷爷一样精通各种手艺的不多,但爷爷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会讲故事。
沈家湾里吃人的“老虎”,郑家山上的“蟒蛇”和桂竹坪的“白毛水怪”,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主角”,总是让我回味无穷。
夏天的夜里是听故事的黄金时期。当晴朗的夜空出现无数星星点点的时候,爷爷就搬出板凳,摇着蒲扇,在老屋前坪乘凉,用我从未听过或见过的奇闻故事吸引我们这群孩子围坐在他旁边。
郑家山上的“蟒蛇”,喜欢盘在草丛中晒太阳,一听到风吹草动,就会爬上山去藏起来,相传已经在郑家山生活了一百多年。郑家山是座金山,有一天,一个贪财的人独自上山偷偷挖金矿,遇到了守护金矿的“蟒蛇”,最后被“蟒蛇”吃了。我最怕蛇,却又最喜欢听爷爷讲“蟒蛇”的故事。
曲折的情节信手拈来,爷爷的故事像个万花筒一样装着千奇百怪的东西,满足了我这个懵懂少年对未知世界的幻想。
从他的故事里,我也渐渐懂得了一些为人的道理,比如公平正义、戒奢守简,比如诚实善良、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
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爷爷外出谋生,从此便音讯全无。
他再回来时,我已经长大成人。而他自己,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说话有些不利索了,老爱说一些重复的话语,或者絮絮叨叨地说一些陈年旧事,就像得了老年痴呆。
如此,他对我依然记忆犹新。
见到我,他格外高兴,“听说你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干部,很不错!”
我有些得意。
“《康熙字典》是谁编的?你会查吗?”
我瞪大了眼睛,努力搜寻儿时的记忆。近二十载光阴,个人成长的曲折和求学的艰辛早已让我将年少时的得意“技能”忘得一干二净,不曾想他却对此念念不忘。
“爷爷,现在已经不用字典查字了,我们都是通过电脑和互联网搜索生僻字……”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我拿出了网络这个“挡箭牌”,随后赶紧掏出手机查询,陈廷敬的名字赫然在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书《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提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意思是,奢侈导致贪污,节俭才能清廉。
“哦,是吗?”爷爷惊诧地望着我。“也对,时代在进步……。”他喃喃自语。
“不过我还是要把他教给你,如今会用《康熙字典》的人不多了。”说完,他一字一句地把《康熙字典》的部首查阅口诀念给我听,像儿时一样:“一二子中寻,逢三问丑寅,四归卯辰巳,五向午中寻,六从申未得,七画入酉门,八九该居戌,其余亥部存……”
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时代,在莺飞草长的季节里,在和风细雨中,一位长者带着一个孩子,教会他走稳人生的路。(桃源县纪委监委 沈毅)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