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碗底有四两福

编辑:皮家璇 发表时间:2023-09-11 11:13 来源:三湘风纪网

        小侄子猴急地跑了,又留下半碗米饭。虽然不缺粮食,过年时节更是食物丰足,但面对他的浪费行为我感觉很不爽,怎么就不懂得“碗底有四两福”呢!

        初识“碗底有四两福”是在淼儿出生后。他还在襁褓中,大人吃饭时不愿独自坐在摇篮里玩耍,抱在怀里又闹着抢抓筷子,于是每到吃饭时家里就要个人陪他玩,等有人先吃完再吃。那个陪着孩子玩等饭吃的人非我莫属,因为我从小在家很少进厨房,干不好家务活,特别不擅长切、炒、爆、炸、烹之类。那时,奶奶在家帮忙,每次炒菜她都恰到好处的三人分量,等奶奶和男人吃完,碟子里就剩那么一点点,刚好够我一扫而光。或许,我本没有那么大的食量,因为抱着孩子站在旁边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加深了饥饿感和食欲感。奶奶看我吧嗒、吧嗒地吃得香甜,常常安慰似的道:“好吃吧,就剩那么一点点了,把汤汁也喝掉,古巴人的话‘碗底有四两福’。”我默然,尴尬地微笑着。

        我打开电脑问度娘,网上并没有“碗底有四两福”的箴言,原来这是奶奶的乡间俚语,或者是她在那个艰苦年代得出来的个人箴言。我很不习惯奶奶的节约意识,恍然心头长了个疖子,很不自在。然而,奶奶不仅一再叮嘱我要懂得节俭,还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践行在照顾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几次因意见相左差点闹出了家庭矛盾。淼儿渐渐长大,奶奶给他喂饭时每次都装得不多,而且用挑子把碗弄得叭叭响,边说边做样子:“乖崽崽,来一口,再来一口,嗯——完啦!我们再添一点点……”随着她的声情并茂,孩子边吃边咯咯地笑,每次都吃得碗里滴饭不留,比小狗舔了还干净。 

        淼儿从小养成了吃饭不掉饭,绝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在咿呀学语会背《悯农》时,他已经会拿挑子自己吃饭,往往边吃饭边背诗:“锄禾一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妈妈辛苦啦!”小小孩子不仅会背诗,还能应景添加后缀“妈妈辛苦了!”让左邻右舍为之竖起大拇指点赞,我更是感到莫大的欣慰。随着年龄的增长,淼儿多了个小表弟,也多了个小伙伴。小侄子的生活习惯很不好,剩饭、剩菜是常事。每次小侄子来家做客,吃饭时淼淼成了监督员,他不仅要侄子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吃掉,还要求侄子吃得碗里汤汁不剩。为此,我打心眼里感谢奶奶把淼儿教育得好,让他有了教好的养成习惯。

        侄子这一代少年儿童,他们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如果家里长辈不做好引导,很少会主动践行节衣缩食。更何况,我们这一代也有人吃饭习惯性的“留一口”,美其名曰“有吃有余”,年年富足。我国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但这不代表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抛弃。民间故事犹然在耳,地主家的儿子吃饺子,只吃馅,把皮扔掉,他家的仆人偷偷地把饺子皮晒干存起来。后来,地主家道中落,靠仆人存留的干饺子皮才度过那段艰苦的日子。虽然民间故事不是当下的现实,但是足够让人清醒地意识到,节俭才是人一生中食不完的美筵。     

        孩子渐渐长大,我终究多了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为了让家人吃得心满意足,我常常炒很多菜,可是家中人口少,加之手艺不精,味道不甚鲜美,要做到“光盘行动”,简直是折煞人。“当家才知柴米贵。”面对饭桌上一次次的浪费甚是心疼,也让我进一步领教了“碗底有四两福”的可贵。(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纪检监察室干部   李桂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