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裤腰带的故事

走进湖南省宁远县乐天宇生平事迹陈列馆,一条用旧布条缝了3节的裤腰带映入眼帘,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讲述着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历史,诉说着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俭朴为公、无私奉献的故事。
乐天宇,宁远县舜陵镇麻池塘村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我国杰出的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1939年冬,乐天宇踏上延安之路。当时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党中央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乐天宇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作。
1940年6月,乐天宇一行6人经过47天的实地考察,形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报告特别提到,离延安东南80华里的一块烂泥洼(即南泥湾),那里水源丰足、土质肥沃,面积宽广、荒无人烟,极具开垦价值。朱德总司令获知此情后,经三次现场勘察,决心调三五九旅进驻,一面开荒种粮,一面训练部队,最终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1980年10月,79岁的乐天宇带着平反时补发的5万元工资,从北京回到家乡,借用残破不堪的舜庙和九嶷山公社农业中学旧木房,自费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1981年9月1日,“九嶷山学院”开学,招收文史系、农林系、医学系100多名新生。县乡领导要来祝贺,乐天宇拒绝了:“不搞形式主义。开学就讲课,第一堂课我来讲,算是开学典礼吧。”
舜帝陵午门前,乐天宇佝偻着身子作开学致辞,一字一句扣人心弦。“九嶷山学院今天开学了,我们自费求学,不包分配,打破铁饭碗。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自学成才。想学本事的,我们随时欢迎,如果为要一张文凭而来,请明天离开九嶷山学院。我们的校训是‘贵自学、敦品德、勤琢磨、爱劳动’。”
“占庙办学”不是长久之计,不利于学院未来的发展。1982年下学期,乐天宇决定自力更生扩建学院。他说:“山里有沙石、木料,红砖我们自己烧。我们还有一样,就是延安精神!”在乐天宇的带领下,九嶷山学院的师生们秉持着延安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自己动手烧制红砖,从山里搬运沙石和木料,一砖一瓦地扩建着学院。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们的热情和信念从未减退。
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慕名而来。乐天宇深知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他不仅亲自授课,还四处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讲学。在他的努力下,九嶷山学院逐渐建立起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开设的专业也日益丰富。
然而,办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始终是困扰学院发展的一大难题。有人提出增加学杂费,乐天宇坚决不同意,他把每月360元的退休工资,除留下60元作为生活费外,剩余的全部用作学校的办公费用和师生的生活补贴。乐天宇为了节省开支,想尽了各种办法。他带领师生们在校园里开辟了菜园,种植蔬菜,以减少食品采购的费用。同时,他还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写信给曾经的战友、同学以及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希望他们能为学院捐款捐物。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乐天宇一直保持“俭省节存”。学校厨房丢掉的菜叶,他都捡回来煮着吃,赛冬腊月仍穿着旧棉衣和破胶鞋,那条缝了三节的裤腰带,一直陪伴他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乐天宇虽然生活俭朴,但他对学生却关怀备至。有一次,一位学生生病住院,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医疗费。乐天宇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为学生垫付了费用,并多次前往医院看望。他还组织师生们为这位学生捐款,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在乐天宇的言传身教下,九嶷山学院的学生们都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作风。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努力进取,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各项公益活动。许多学生毕业后,凭借着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家乡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7月15日,乐天宇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他的离世让九嶷山学院的师生们悲痛不已,他们纷纷来到乐天宇的灵前,缅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革命家。乐天宇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三节裤腰带的故事,以及他所倡导的延安精神和“贵自学、敦品德、勤琢磨、爱劳动”的校训,却永远激励着九嶷山学院的师生们不断前行。(邹方明 单明海)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