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用好“三个抓手” 护航乡村振兴

全省“三湘护农”专项行动部署后,汨罗市纪委监委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出台整治方案,第一时间召开动员部署会议,用好用活“三个抓手”,强化专起来抓、统起来推、系统地治,有序有效推进“三湘护农”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一、以查办案件为抓手,强化“专起来抓”。一是剖析了一批问题。梳理典型案例16件,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剖析深层次原因,查找薄弱环节,形成综合分析材料向市委报告,市委书记作出批示,并在各类会议上通报,督促各镇和相关职能单位举一反三、规范制度、堵塞漏洞,不断提高综合治理效能。二是通报了一批案件。建立健全通报曝光常态化机制,充分运用反面教材,坚持以身边事警醒身边人,向社会公开点名通报了5批10人次乡村振兴领域的案件,释放了全面从严的信号。三是起底了一批线索。聚焦惠农补贴资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以及涉农项目资金审批分配等四大方面问题,组织案管、信访、党风政风等部门对2021年以来问题线索开展“大起底”,建立专门台账,共梳理问题线索106件,现已办结80件。四是督办了一批信访。对乡村振兴领域重复信访、实名举报、久办未结等重难点信访案件进行系统筛选、综合研判、有序分类,选取11件难啃的信访“硬骨头”,由班子成员包案督办。目前,已办结10件。五是查办了一批案件。在查办案件上,坚持“四个一”,即每个室组查办一个典型案件,解决一个难题,推动一项制度创新,培树好一个清廉乡村示范点。共立案31人,留置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6人,督促部门单位和乡镇整改问题430个,收回或退缴违纪资金1900余万元。
二、以压实责任为抓手,强化“统起来推”。一是压实主体责任,推动真抓真重视。两次提请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中央纪委关于加强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的意见和省纪委关于“三湘护农”专项监督工作方案,市委书记朱平波在市纪委报送的材料上三次作出专题批示。按照“严管所辖、严负其责、严于律己”的要求,将专项整治的相关精神和要求以专函方式抄送相关市领导,督促其将“三湘护农”专项监督与乡村振兴工作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调度、一起考核。我市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较多,我们组织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平波书记十分重视,4月4日带领相关人员到现场调研,督导整改工作,对15个项目予以叫停,对已开工建设项目开展“五个回头看”,做到“六个不开工”。二是压实部门责任,推动真查真整改。按照“谁发放、谁监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压实财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牵头部门责任,推动部门落实好监管责任。如针对林业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问题,我们对林业部门下发纪检建议书,督促林业部门组织自清自查,督促整改问题12个,移送问题线索3条。三是压实监督责任,推动真督动真格。对乡村振兴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既查案件本身,又查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还查部门监管职责是否到位,通过“有责必问”倒逼责任落实。在查处神鼎山镇兰溪村党员周某某虚报面积套取种粮补贴问题时,对审核不严的村委委员周某某、把关不力的神鼎山镇农技站站长朱某某也进行了严肃问责,依规依纪给予了处分。
三、以清廉建设为抓手,强化“系统地治”。一是紧紧扭住农村“三资”这个关键内容。剖析典型案件暴露出的制度漏洞,推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农村小额工程建设监管。推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规范闲置资源资产处置。2022年10月起,汨罗依托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面铺开“小田改大田”数字化土地流转工作,成交办证65笔,流转面积5.3万亩,成交金额8913万元,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574万元。二是紧紧抓住公开公示这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与“互联网+监督”平合深度融合,督促主动公开乡村振兴有关政策法规、产业服务和各类惠民资金落实情况,推动单一村级财务公开转变为村务、财务、社会保障及党务等多元公开。各镇村探索开展罗江夜话、村情月报、莲花池畔话清廉、西长议事、雨坛一家亲等特色活动,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倾听社情民意,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三是紧紧盯住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聚焦关键少数,将集体“三资”达到一定规模的城中村、城郊村、资源富集村、经济发达村的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作为“提级监督”对象。结合目前村居主要干部“一肩挑”情况,督促各镇出台村干部履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加强村级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培训,提升履职能力,进一步发挥好作用。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