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通道县:强化“三个监督” 坚守耕地红线

编辑:杨诚誉 发表时间:2023-06-25 17:02 来源:三湘风纪网

    今年以来,通道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聚焦乡村振兴这一“国之大者”,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以“长牙齿”的措施,立足纪检监察职责,强化主体责任监督、强化精准监督、强化作风监督,扎实推进耕地撂荒整治,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推动“三湘护农”专项行动不断走深走实。

    一、强化主体责任监督,完善监督体系。一是聚焦主责,种好“责任田”。通道县纪委监委将保障粮食安全纳入政治监督重点工作清单,紧紧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监督县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出台《加强耕地撂荒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全县复耕复种目标任务,层层压实撂荒耕地治理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构建耕地撂荒“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二是精准排查,确保“情况明”。将撂荒复垦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三湘护农”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多次召开联席专题会议,分析研判撂荒具体情况,深入各乡镇实地察看,与农民、种植大户密切交流,了解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实际困难。督促各乡镇摸排每块撂荒耕地的权属关系,对辖区撂荒地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排查台账。三是严督实促,压实“部门抓”。贯通运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和派驻监督,督促自然资源、农业、发改建设等各职能部门,紧扣农村土地流转、农技指导、农资供应、惠农政策落实等情况开展“下沉式”监督,构建起“跟进监督-问题反馈-督促整改-检查验收”的监督闭环机制,定期排名通报撂荒整治进度和暴露的主要问题。截至今年6月,县纪委监委对工作问题较多、工作进度滞后的部门下发了《提醒函》28份。

    二、强化精准监督,构建多级联动体系。一是整合力量,完善监督体系。围绕改善撂荒耕地耕作条件、撂荒耕地流转服务及落实相关惠农政策等方面,构建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联乡联村、乡镇纪委分片、派驻纪检监察组、巡察组、职能部门、乡村力量联动监督的“一体三联”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问题线索上报等,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设施,充分保障监督作用发挥。二是整合片区力量,补齐监督短板。整合全县纪检监察监督力量,实践运用“室组镇”联动机制,有效化解纪检监察室力量不足、派驻纪检监察组业务知识欠缺、乡镇纪委抹不开情面的困局,着力补齐短板,攥指成拳,形成监督合力。由党风室牵头,联合委机关纪检监察室及派驻纪检监察组、镇纪委共10名工作人员成立工作专班,划分2个片区开展常态化监督。三是构建“内外”联动监督模式。构建纪委监委牵头主抓、各职能部门主动作为的“内外”联动的监督模式,不断完善监督链条。利用“通道融媒”抖音公众号等媒介开展线上宣传,制作《农村宅基地“三不批四禁止”》《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抖音视频作品,让整治耕地政策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截至6月中旬,全县开展撂荒地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专项监督检查16次,解决撂荒地工作合力不够、政策针对性不强等共性问题7个,完成撂荒耕地治理1140余亩。

    三、强化作风监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一是高站位推动县级“田长”履职。召开全县田长制会议、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书记专题交办会议,制定《全县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方案》,下发《全县配合做好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出台《关于建立田长+检察协作配合工作机制》,落实“联乡联点”工作机制,将整改责任落实到县级领导、压实到具体单位。截至目前,确定了196名三级田长(县长、镇长、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和监督员(县纪委书记、镇纪委书记、村纪检委员)。二是优化镇村“田长”协助机制。完善乡镇田长办人员配备,规范田长制综合应用管理APP,落实相关配套制度,积极发挥网格田长作用,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抛荒现象纳入村网格田长的重点巡查任务,实行每周一巡查,并通过田长APP上报巡查结果。采取“1+N”工作机制,即由一名县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与镇纪委、村级纪检委员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各乡镇村,围绕“田长制”工作机制、工作职责、网格员职责等方面持续跟进监督,为坚决遏制耕地撂荒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障。三是提升案件查办质量。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缓慢、标准不高、验收流于形式、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被套取、资金兑付不及时等问题,在全县乡镇、村两级部署开展涉农资金项目“大盘点”专项监督,以查办案件为引领,通过“大筛子筛问题、小筛子滤线索”,采取“驻场解剖麻雀式”自查自纠工作,共发现问题线索7个,推动问题整改12个,立案5件,处分5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