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以清廉“三资”管理赋能乡村振兴

自今年开展“三湘护农”专项行动以来,资兴市纪委监委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清单化监督、台账化管理、系统化推进”整治工作模式,着力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难题,有效夯实清廉乡村基石,以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以清廉“三资”管理赋能乡村振兴。
一、清单化监督促落实
坚持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作为“三湘护农”行动的关键点,为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监督检查清单化。市纪委监委紧盯“责任是否落实、人员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成效是否明显”列出监督清单,做到“动员培训会议、检查队伍进场、清理清查现场、问题分析研判”四个“必到场”,结合“带件下访”“入村亲农”等工作,下沉一线为“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把脉体检”“开方下药”,督促牵头责任、监管责任、配合责任履职到位。市农经站严格对照专项整治6大类重点18小项具体内容,分级列出市乡村三级《整治工作必备资料目录》,组织全市13个乡镇(街道)190个村(涉农社区)按图索骥,对2018年以来的问题开展扫描式、地毯式自查自纠,确保整治对象、整治范围及整治项目“全覆盖”。二是驻场检查清单化。督促牵头单位按片区分别选取三都镇流华湾村、蓼江镇方荣铺村、滁口镇高山村等3个村开展“驻场解剖麻雀式”检查。周密安排部署,建立“宣传动员-进场见面-资料收集-审计核查-现场检查-个别谈话-分析研判-分类汇总”步骤流程清单,强化“部门协作、乡村配合、行业答题、分析研判”要求,采取“审计+巡察+调研”等方式方法,扎实开展惠农补贴资金驻场检查,确保检查环节细之又细、问题解剖实之又实。共检视查摆问题98个,其中立行立改或限期整改类问题77个、了解关注类问题21个。二是闭环整改清单化。按照“边查边改、边改边治、边治边建”要求,实行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三合一”,逐村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自查自纠情况表》,对存在的问题实行分类处置和持续跟踪问效,明确整改时间、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定期更新整改进度、限时清零,形成了“整改清单-台账管理-办结销号”工作闭环,防止“一清了之”。全市共清理排查“三资”管理各类问题1605条,截止目前整改完成率达95%;累计收回集体资金120.7万元,收回历年拖欠租金81.2万元,退缴违规资金2万余元。
二、台账化管理促规范
坚持把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护农强农”重要抓手。针对全市农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现状,市农经部门按照市纪委监委监督建议,创新“三统一”工作法,坚持清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着力强化农村集体“三资”台账化管理。一是统一方法步骤。坚持以点促面、辐射带动,在资源资产资金富集,特别是产业规模较大、“三资”管理任务较重的村率先实施“一乡一村”示范工程。为全面摸清集体“家底”,选取唐洞街道高牌村、东江街道栗脚村作为试点村,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乡村联动模式,由村级对“三资”基础数据逐一摸排、分析分类,经村务监督委员会会审后,报送乡镇经管站审核复查、指导规范,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公开迎评和集体决议,做到项目不遗漏、数据不存疑、问题不遮掩。二是统一标准模板。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管理薄弱的重点项目内容,按照“一项(类)一表(账)”要求,统一建立“三资”管理台账模板,明确填报口径及要求,逐村分类建立集体资产、集体资源、投资入股、债权债务、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管理等6个(套)表格式台账,实行以账找物、以物对账、以账对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村级集体资金账目清、资产底数清、资源分布清、主体归属清、成员身份清、债务债权清“六清”。三是统一监管要求。将集体“家底”纳入村务公开范畴,实时在村组张贴公示,自觉接受广大村民监督。同时,由乡镇农经站负责抽查评估,定期不定期督促村级动态更新或修正相关基础数据,及时有效防止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流失等问题发生。以高牌村、栗脚村为样板的“三资”台账化管理模式在全市各村有效推广,实现了“标杆”向“标准”转变。
三、系统化推进促质效
坚持村集体“三资”管理“惩治防”一体推进,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确保“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转变。一是坚持案子开路“破局护农”。以案件查办开路,围绕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关键领域、关键部门、关键人群,深挖细查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今年上半年共查办“三资”管理类案件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人、问责处理11人,整改清退违规资金477.869万余元,严肃查处了唐洞街道龙头社区将大额集体资金违规借贷给个人等一批典型案件。2023年上半年,市纪委监委受理涉及村干部检举控告明显下降,涉农信访举报同比下降37.5%、占比下降7.6%。二是坚持建章立制“破题利农”。撰写“三资”典型案例分析报告,由表及里剖析问题根源,梳理廉政风险点,下发纪律检查建议书和监察建议书,督促市农经站等部门对症施治、去疴除弊,出台《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性文件,制定了业务操作规程和模板,全面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三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的决策程序和审批管理,为维护群众利益、壮大集体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唐洞街道高牌村4口山塘水库以前承包租金仅为每年10余万元,且合同期一定20年,今年以“三资”管理专项整治为契机,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以每年40万元的租金公开发包竞价成功,且合同期缩短至5年,一个合同周期内可实现净增收入近130万元,整治效果与经济效果双重叠加。三是坚持警示镜鉴“破冰兴农”。充分发挥身边案的警示教育作用,通报曝光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2期5件,编印典型案例汇编2册,开展各类警示教育活动80余场次。坚持抓早抓小,常态化开展廉政谈心谈话,着力解决乡村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导村支两委提升善治善管水平。东江街道栗脚村通过管好用好“三资”,打好“金算盘”、算清“明白账”,助力村集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收入从2020年180万元增长到2022年200万元,村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村干部威信更高。去年,全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额达6.83亿元,同比增长1.62亿元,增长率达23.73%,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三湘护农”新成效新变化。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