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遏制耕地“非农化” 已恢复耕地并落实栽种3888亩

7月27日,浏阳市沙市镇赤马村,一片70来亩的稻田里,水稻生长正旺,犹如大地上铺着的一层茂密绿毯。这片绿,是一个多月前才种下的“新绿”,是沙市镇今年开展耕地恢复工作的成果地块之一。
耕地恢复,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工作。今年以来,浏阳市积极贯彻落实省纪委监委“三湘护农”专项行动要求,以耕地恢复、“春苗行动”等工作为抓手,进行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整治。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已恢复耕地并落实栽种3888亩,让良田真正回归为“粮田”。
“这几宗地块原是水塘,由村组流转给合作社进行龙虾养殖。近几年收益不佳,土地租金没有及时支付,村民们都有强烈的意愿将其恢复成耕地。”沙市自然资源所所长田涛说。乘着耕地恢复政策的“东风”,今年,赤马村将这片低效的坑塘水面恢复为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4月份,水塘清淤复垦完成;6月份,水稻秧苗如期种下。
作为捞刀河畔的农业大镇,今年来,沙市镇按照依法依规、先易后难、分类稳妥原则,各部门与村组之间相互配合,有序开展耕地恢复工作。“今年的耕地恢复工作以坑塘水面整治和苗木退出为主,截至目前,全镇共恢复耕地420亩,其中300亩已落实栽种完成举证,预计全年可恢复耕地730余亩。”田涛介绍。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长期以来,浏阳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决将其作为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重大任务,统筹协调、狠抓落实。去年,浏阳大力开展耕地上种植草皮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并将耕地恢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开发项目等统筹结合,积极探索“流转+整理+种植”花卉苗木退出转型新模式,全年恢复耕地1.41万亩,实现年度净增加耕地4493亩。
“今年耕地恢复工作开展以来,浏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调度,市纪委监委对各乡镇(街道)“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开展集中督导,核实问题、“解剖麻雀”,让耕地保护更加落实落地。乡镇(街道)积极制定方案,整合部门力量共同发力。目前,北盛、葛家、官渡、文家市、龙伏等乡镇均已任务过半,其中北盛已完成年度任务的90%。”浏阳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耕地恢复工作有利于守住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粮食丰收和经济效益提高,从而达到复耕、保耕、增收等多重目标。接下来,浏阳市将进一步加强土地统筹规划,在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之间找准平衡点,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优化。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