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综合施策 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

石门县纪委监委积极探索基层监督新路径、新方法,把加强规范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在村级事务、村级财务制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上精准发力,持续推进监督下沉落地,全面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
以内部监督为核心,建设队伍察实情。着力强化内部监督,完成以村干部单一监督为主向镇纪委、镇项目办、村务监督委员会、项目质量监督委员会等多种监督模式的转变。一是优化人员构成。成立村级民主理财小组,优化村务监督委员会结构,共同参与本村居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审核和监督检查,且明确委员会成员不得由村支两委干部兼任、村居民主理财审核章不得由村居两委成员掌管,持续增强村民集体理财的监督实效。二是强化日常监督。坚持聚焦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村级项目小微工程廉政风险防范,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全县所有村(居)每项财务支出,必须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并将由小组成员签字、盖村务监督委员会章后审核单据入账留存,切实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实现了村级财务工作的民主、透明,提升村干部队伍的内生性监督力量。三是阳光“晒村账”。一方面大力推广“三湘e监督”微信公众号、“监督一点通”平台,引导群众“掌上”查询各项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和村级财务收支情况,石门县新铺镇、三圣乡拍摄政策宣传小视频均被省财政厅采用。另一方面统一在村务公开栏将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定期公开,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村务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来,做到“心中有数”。
以提级监督为重点,创新模式出实招。为确保村级资金管理安全、支付便捷,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从制度建设、规范运作、监督管理方面着手,优化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建立起县、镇两级监控体系,确保监管到位。一是创新监管模式,“村账乡管”。出台《石门县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的实施办法》,实行村级资金使用审批权与管理监督权分离,各乡镇村级财务办公室直接管理并监督村级资金,所有支出全部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二是打造智慧监管平台,线上全覆盖。探索建立村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稳步推进《石门县村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施方案》,实时跟踪民生资金的拨付、发放和使用情况。县纪委监委依托“互联网+监督”平台,在线掌握村财数据动态,实现对村级财务的实时监管、联网监察。三是规范项目管理,实时把控项目质量。成立镇村居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项目质量监督委员会,将村居项目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镇政府对村居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行台账登记管理,规范化执行项目设计预算到验收决算各环节,堵塞村居项目管理监督的漏洞风险。
以问题整改为抓手,协同联动增实效。结合监督检查、督导调研、对村巡察发现问题的整改,实实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业务培训提升履职能力。针对村级资金使用的风险与隐患,县纪委监委、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组建业务培训团,就“三湘护农”专项监督、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农村工程项目管理、村级财务规范管理、耕地地力补贴等6方面,给镇村两级负责村级财务工作人员、村(居)党支部书记等共计757人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履职能力。二是驻场监督促问题整改。以惠民惠农补贴核查为契机,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夹山镇邵福寺村等3个村,开展了为期十天的驻场解剖“麻雀”式监督检查,对发现的61个问题督促整改。如督促白云镇望羊桥社区通过进出平衡、就地恢复等方式完成58.7亩基本农田、75.3亩耕地的恢复工作。三是“入村亲农”为民办实事。成立36个督导调研组,深入全县所有村(居),通过实地走访、入户问情等方式,解决群众身边的疑难问题84个。如鼓励发展烤烟产业的村居,聘请脱贫户在烤烟房务工,为子良镇30余名脱贫户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为新关社区脱贫户、重残户、患有肢残二级的张明桃配置了监控器、感应灯、轮椅、床位、用餐及沐浴座椅等设施。四是巡察整改解决群众期盼。积极探索村级巡察新路径,今年十三届县委第三轮巡察共对60个村(社区)开展了巡察,紧扣道路交通安全、春耕生产、“三资”管理等410个反馈问题抓整改,及时解决子良镇近600户1700多名群众的出行路、夹山镇1000余亩农田灌溉排水渠等立行立改问题55个,以整改实效解决人民群众多年的期盼,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