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毛泽东:历久弥新的正家典范

编辑:贺大豪 发表时间:2023-12-29 08:27 来源:《正家》

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家教家风方面堪称一代典范。一方面,他要求子女亲友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亲友谋利益,在家庭成员中以身作则,形成了以德传家、以学兴家、以俭持家、以严治家、以廉守家的优良家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自觉做“好家风”的传承者、引领者和守护者。


▲毛泽东同志故居


01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从毛泽东的家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就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至上。

1946年1月7日,在给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毛岸青的信中,毛泽东教育儿子:“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1955年8月,毛泽东儿媳刘思齐准备去莫斯科大学深造。临行前,毛泽东给她的书信中说:“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

开怀家国事,不言身与家。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毛泽东教育弟弟妹妹“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一家牺牲了6位亲人。他的大弟毛泽民被军阀秘密杀害前,义正词严地说:“我不能放弃共产主义立场!”小弟毛泽覃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英勇牺牲。妻子杨开慧就义前说:“我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还有刚生下孩子不久就从容牺牲的堂妹毛泽建,年仅19岁就被敌人活埋的侄子毛楚雄,新婚才几个月就奔赴战场的儿子毛岸英。他们都为革命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不惜奉献一切”的家风。

02“三不许” “三不为” “三不要”

毛泽东一家的家风,有一个醒目的标签:严。律己严,教子严,持家严,对自己亲友的要求也很严。他始终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反对贪污腐败,不祝寿,不收礼。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在这一方面,毛泽东为全党全国作出了表率。

▲毛泽东反对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总是将收到的礼品登记造册上交国库,这是上交礼品的清单。(图片来自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1943年,毛泽东50岁生辰,延安各界提议搞庆贺典礼,毛泽东回信拒绝。到1947年他54岁生日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又想给他做寿,他坚决不答应,并加上“三不许”:一不许请客吃饭;二不许唱戏,如果要演,就演给老乡们看;三不许开会。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议: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不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的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自此,他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六不”规矩被正式写入党的文件。

毛泽东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几年,打了73个补丁;一双皮拖鞋,外巡时被宾馆服务员当作垃圾扔掉,又被他捡回来继续穿,连修鞋匠都不愿意缝补;接见英国前首相艾德礼时穿的裤子打满了罗纹补丁……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是他艰苦奋斗、俭朴生活的最好见证。

▲毛泽东穿了二十多年打有73个补丁的睡衣(图片来自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毛泽东不仅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子女“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先是让毛岸英脱下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自己穿过的旧棉衣棉裤。随后,他让毛岸英拜劳动模范为师,到田间地头上“劳动大学”。李敏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中回忆,毛泽东总是教育她“必须夹着尾巴做人, 因为你是毛泽东的女儿”。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李讷。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

毛泽东对待他的亲人、故旧一直坚持“三不为”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为亲撑腰。1949年湖南解放后,毛泽东家乡的亲戚和朋友纷纷给他写信,请他推荐工作或介绍到北京工作,对此毛泽东都未答应,他说这样做“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像蒋介石一样早垮台”。他给亲友们回信说: “我对你们‘约法三章’:一不要来京看我,二不要来京找我安排工作,三不要借我的名义找地方政府安排工作。”毛泽东还对秘书田家英说,处理亲友一般来信的原则是: “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安排工作的, 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


03家风建设中的真心真情

毛泽东既有伟人的情怀,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他用真心经营着家庭,用真情维系着与韶山故土的亲情。他孝老爱亲,对于逝去的双亲,他充满敬重和怀念之情;对于聚少离多的儿女们,他和天下众多父亲一样,在严格之中透着疼爱。

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他曾回忆说:“他是 一个严格的监工……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与父亲相比,母亲的教育对毛泽东的人格形成影响更大。母亲去世不久,毛泽东写信给同学邹蕴真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自己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韶山,他在父母照片前伫立凝望良久。当地干部问毛泽东,要不要把他父母的坟修一下,毛泽东说:“不要了,添一下土就行了。”

▲毛泽东给儿子的家书




毛泽东一共给子女写过20多封家书,封封书信都饱含着挚爱,行行文字都寄寓着深情。这些书信,大到理想、前途、学习、事业、婚姻,小到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处处是父亲给予子女的关心和指导。无论身处多么高的地位,也无论自己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多大贡献,毛泽东始终不忘教导子女要留意他人的帮助,要记住他人给予的关怀,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毛泽东关心亲属和旧友,但不失原则,不搞特殊。对亲属旧友平等相待,对其困难,他慷慨救济,不给党和人民增添负担。获悉杨开慧母亲去世后,毛泽东寄去200 元表示哀悼;得知堂弟毛泽连家境困难,丧母未葬,又患脚疾未愈,毛泽东立即寄去300元,用于丧葬和治病。 陈玉英曾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家里做过保姆,随杨开慧一起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得知她已在长沙工作,十分高兴,并写信给予关怀,表示“你如果有困难,可告诉我,设法给你一些帮助”。

“正家,而天下定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