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傅学俭:权力腐败从缺德开始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1-04-13 11:41 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

 

(傅学俭同志在讲廉政党课)

 

        编者按:傅学俭同志系中共党员,湖南省人大第八、九届常委、省九届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湖南省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会长,《清风》杂志社社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会长,湖南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湖南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他为官多年,一直崇尚廉洁,痛恨腐败,以忧党忧国,敢讲真话,勇进诤言著称。其所著《盛世诤言》一书,被广大读者和《求是》、《人民日报》誉为“忧党忧国的正气歌,心系百姓的民情录”。

        我最近几年来,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名志愿者,怀着忧党深情,联系实际,通过义务讲政治课的方式,认真探讨道德与制度对遏制腐败的作用,获得了不少有益启示,“权力腐败从缺德开始”是启示的新结论。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道德是内因,法制是外因。只有内因——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廉洁自律的高度,外因——制度性反腐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掌权者“缺德”,则权力腐败现象必将泛滥,制度性反腐执行起来必将阻力重重。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命题,值得每一位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深思考。
        我是湖南省人大原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年退休后,决心继续履行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的职责,借鉴国际反腐败斗争的两条基本经验,即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深入人心的廉洁文化。我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以研究弘扬中华廉洁文化、鞭笞腐败现象为己任的社会组织——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并当选为会长。我虽已76岁高龄,但仍然坚持奔走于全国各地,为党政干部讲廉政党课达数百次,听课者数以万计,边讲课、边调研,听到了在办公室难以听到的群众呼声,及时向党反映,此举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9月14日,我被国家行政学院邀请给第二十三期新任厅局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作“权力腐败从缺德开始”专题讲座。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主任陈岩说:“学员一致反映,你这个主题讲得好,很鲜明,很有针对性。大家都讲真话,尤其是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讲真话,都遵守法制,不‘缺德’,我们的反腐工作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德是才之主,才是德之奴

        我之所以选定这个主题,是经过长达数年对数以百计的各级各类典型权力腐败案例的剖析,从事物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揭示出权力腐败的内因决定论,集中到一点就是缺德。可以说,公权拥有者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缺德,手中权力都会发生腐败。我认真读了39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在监狱改造期间所写的“忏悔录”,确实深刻极了,我几乎是流着眼泪读完的,他们的罪恶事实没有一件不是由于缺德而犯下的,再深刻不过地说明“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的千古绝论。所以说,缺德=腐败,腐败=权力,这是历史与现实教训的科学总结。但权力决不等于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要求的反映,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德”的内容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德”的核心是价值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核心就体现为党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最完善的时候是动物的佼佼者,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之后,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正所谓一“正”压万“邪”。“正”是道德的彰显(正直)、责任的灵魂(为民)、公德的底蕴(公正)、胆识的张扬(无私)、形象的本色(清廉)。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命”。人没有“第二生命”,就会禽兽不如。


        德与才都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因此,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德”与“才”的关系。这要从“大脑两条干线思维”说起。人的大脑细胞的功能是思维,称之为“总开关”,而思维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我把它比做若干多的线条,从人类社会实践、人的大脑发展来看,在正常人的大脑无数思维的线条中,每个人都有两条“干线”:一条主线,即德;另一条奴线,即才。这是人类社会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总结,我在调研、思考“德”、“才”、“权”的关系时,于2005年在湖南省高校工委党校处级干部培训班讲“德为立身居之本”廉政党课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论,赢得了学员们的赞同,就一直讲了下来,普遍认为很有新意。


         北宋司马光说得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明朝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德是才之主,才是德之奴。胡锦涛同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强调德才定位的极端重要性,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说:“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德为先”充分说明“德”是“大脑两条干线思维”之首。我们的党早已把这个人类社会人才成长规律写进了党章第33条,即“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这是“大脑两条干线思维”理论的必然结晶。


      “大脑两条干线思维”理论,深刻揭示了“德才二者缺一不可,德不为统帅、德不为先更不可”的唯物辩证的关系,二者必须同时培养、同时修炼、同时成长、同时提高。社会实践反复证明: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有德无才干不成大事,有才无德干不成好事。德才兼备的干部,是在同错误与腐败行为斗争中不断坚定、完善、成长起来的。


        海军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国内外知名免疫专家、顾问冯理达,就是经过和平时期严峻考验的德才兼备的信仰楷模。她为了发展新中国医疗事业,主动放弃旅欧留美的机会,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狭小简陋的办公室里求索人生价值,率先提出中国免疫学、中国气功学、免疫物理学、气功免疫学等新的学科思想,并把免疫学的研究提高到整体论的领域。临终前,老人叮嘱儿子代她交了1万元党费。交完党费后,她的工资卡上仅剩下85.46元。而她一生捐献的钱物,价值超过300万元。她用毕生精力实践了“一心追随党、一生热爱党、一贯忠实于党、一切献给党”的诺言。信仰楷模冯理达的光辉人生说明,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高贵的品德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务必懂得生别无选择,命则可以被改变,这正是人生精彩的道理。


         有德有才的干部是百姓所普遍期望的。“父母的希望在子女,国家的希望在人才”。那么,要什么样的子女与人才呢?它的统一点就在四个字上,即德才兼备。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人来说,“德”、“才”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因为它分别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如何做到德才兼备?我认为,“德”的可变性更大,一种好的道德形成以后并非一劳永逸。有五种因素,即年龄、文化、职业、家庭、环境对立德产生影响,此外还有四种对立环境,即战争与和平、逆境与顺境、失败与成功、疾病与健康,对立德的影响也很大。相对来说,“才”稳定性较强,一种知识、技术掌握获得之后,在“德”为主线思维导向前提下,能较稳定地发挥作用,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反之,就是前“神五”功臣厉建忠和云南大学生马加爵之类的下场。


        因此,针对“德”与“才”的各自特点,我们务必从规律性的高度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德在先,全面育人。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正品,德才兼优是精品。每个党员干部应该自觉地摈弃前“三品”,追求后“两品”;二是修德长才无止境。德须修也,非修无以厚德,非廉无以立德,廉为洁首,孝为德首。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改造“两个世界”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造主观世界好为“德”,改造客观世界好为“才”,“两个世界”同时改造好,为德才兼备。那种“先改造客观世界,再改造主观世界”或者“以改造客观世界代替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是极其错误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两个世界”同时改造的原则,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绝不能忘记。


       干部“缺德”必定产生不廉洁行为

        从近年来查处的大量案件中可以看出,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干部都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干部“缺德”,将会怎么样呢?


        纵观古今中外官场史中的权力腐败,无不从缺德开始。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正,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宁。这四句话使人振聋发聩。“人无廉耻百事可为”,一切拥有公权的人都要牢记这句古训。


       毛泽东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沈阳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慕绥新曾狂妄地称:“国家的法令、法规在我这里也得变通执行。我同意的执行,我不同意的就不能执行。”慕绥新滑向贪腐犯罪的深渊,正是从他缺德开始走出第一步的。他从反面证明了内因决定论的作用。一位听了“权力腐败从缺德开始”专题讲座后的某市委书记感叹地说:“这个命题确实击中了要害,一万个再好的法律、制度,内因通不过,也只能是一纸空文。”由此可见,监督、查处对防止腐败固然极其重要,但如何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则更重要、更关键。


       我们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仆意识淡化是一个普遍而相当严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缺德,对于共产党员来讲,就是党性弱化。公仆尤其是领导干部缺德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党性、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一些领导干部“缺德”的突出表现是,党性丧失、信仰动摇、纪律松弛、责任淡化、生活腐化。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执政党最危险的敌人不是在党外而是在党内,即潜存在党内的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患上了“浸润型的政治堕性病”,其表现集中到一点,就是信仰动摇。他们千方百计利用手中权力,违背《党章》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扩大个人利益和特权,特殊利益和特殊权力由此滋生了。他们中间有一种人更为阴险,对马克思主义不认识,对共产党没感情,反而把共产党当作自己升官发财的跳板,不断“创新”阳奉阴违两面派手段,“浸润型的政治堕性病”就是权力腐败分子的前兆,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大声疾呼:“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他在2007年3月8日两会期间又提出要进一步增强“三个意识”,即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其核心是要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极其重要的论述,是最好的“清醒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特殊时代意义。


       有人觉得,“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为干部,该如何把握好道德标准?我认为,“自古人正千夫敬,从来官清万民服”,这不就是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德吗?“义垂千秋育儿女,德昭万代福子孙”,这不就是中华优良道德文化的传承吗?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反腐倡廉建设的伟大理论,已经把道德水平的高低提升到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把道德力量列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温总理说得好,“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但现实中,干部的道德标准往往出现了“四个偏差”:把“四化方针”变成“两唯”,唯文凭、唯年轻是论;认为搞市场经济,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好差“无关紧要”;把那些吹牛拍马、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人看作是“开拓型”人才;受关系网、裙带网的干扰,把综合素质差的人提拔起来。


        因此,要从四个方面把握干部道德标准:政治道德标准,核心是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党的事业;职业道德标准,核心是公道正派;工作道德标准,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活道德标准,核心是洁身自好。


        怎样理解道德与干部廉洁行为的关系?我认为廉洁是对公仆的最基本要求,不廉洁就不能当公仆,更不能做领导干部。廉洁的概念最早是《楚辞》中提出的,《楚辞招魂》中有“朕幼清以廉洁兮”的句子。王逸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纯净曰清。曾国藩的《八本堂》称,“做人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前面讲到的信仰楷模冯理达的父亲冯玉祥将军坚定而意味深长地提出: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乃天下太平。


       廉洁的内涵还应包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勤俭节约、健康环保的时代风尚;与民同苦、为民谋利的亲民情怀;富贵不淫、位权不骄的生活修养。


       春秋时期晏子融儒、墨、法家思想于一体,第一个提出“廉政”命题,他说:“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晏子提出,“用贤、去佞和法治”等主张以实现廉政。他又说,恶人不去,贤人不进;谗佞不出,忠臣不用;社鼠不去,此乃“国之长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大力培养、提拔、使用德才兼备的干部,坚决根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从实践层面论“廉”,主要是关于廉洁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廉洁制度的实践,从而产生了廉洁文化。其特征有四个,即主体的大众性、指向的权力性、实施的职业性、组织的公共性。廉洁文化的功能有三个,即教育、导向、监督。让廉洁文化形成汪洋大海,深入人心,社会必然更加健康。


       把德提升到廉洁文化的高度,这是对人生价值规律认识的升华。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力量就大了。对一个人立身敬业,特别是居官来讲,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百姓需要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血肉联系、公私分明、节守正气”的公仆。


       官员不“缺德”才能正确发挥权力作用

        我提出的权力腐败内因论出乎意料,每年讲这个专题都得到成千上万党员干部的赞同与支持。我从“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理论高度出发,从内因决定论的角度提出来的修德长才措施,都是由自己“当家作主”的。我这里讲了五条,条条都彰显道德的统帅作用,任何公职人员不论职务高低,只要违背了这五条,首先要受到良心的遣责,进而受到法纪的制裁。


        第一,自觉摆正公仆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从现实来看,权力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客观环境来说,商潮滚滚、物欲横流、金钱眩目、女色妩媚,无不在起着诱惑作用;从主观条件来说,理想信念淡化、作风纪律松弛、追逐利益繁多、价值观念扭曲,也同样是造成贪腐的软环境,结论只能是外硬内软,腐败必然。所以必须强内固本,才能应对必胜。一切党员干部要牢牢记住:公仆这个位置永远不能变。公仆意识,就是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群众建立起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由于执政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权力价值的公式只能是“为人民=100,谋私利=0” 这个公式永远不能改,是最大最厚的德,谁改变这个公式,谁手中的权力就必然发生腐败。这个公式同时告诉人们,你要选择“生意”人生,就千万不要到公权领域来,而应到市场中去,但也必须坚守“依法经营、诚实劳动”的原则。


        第二,破“三论”、立“三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废论”、“吃亏论”、“无力论”这“三论”是腐败文化的集中体现。“三高”即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员的党性高于一切,人生价值高于一切。这是廉洁文化的核心观点。用廉洁文化批判和清算腐败文化,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环境,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廉洁文化成为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否自觉坚持吃这种精神食粮,是否坚持公仆为民的本质,是否有正确的权力观,归根结底是由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


         第三,重视反面教员的警示作用,加强官德修养,不断增强党性,自觉接受监督。

        前面讲到的39名反面教员在“忏悔录”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一条相同的沉痛教训——“法律是无形的,存存于人的道德与良知中;它又是无情的,不因谁的地位、身份而改变;它更是无上的,谁违背道德与良知践踏法律,谁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些反面教员通过改造体验最深的有三个字“贿、毁、悔”,彻悟了“人不能将金钱带进坟墓,而金钱却可以把人送进地狱”的道理。德法并重,以德育人,依法治国,其力无穷。


       2004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乔治•布什在演讲时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极其有利于官员的身心健康。巴西医生马丁思调查了不廉洁行为的官员和清廉官吏各583人,调查发现:不廉洁行为的官员生病率高达60%,清廉官吏只占16%;而不廉洁官员在患病1到6个月之内死亡率达83%,清廉官吏则为0%。这就印证了一首民谚:“贪权贪财贪色精,远折子孙近折身。倘若无常小差到,两手空空见阎君。”历史告诉我们:“欲光宗祖须为善,要好子孙必读书”。


       所谓官德修养就是党性修养的具体化。以党章为标准的官德修养,必须牢记五个观点:即官德的起点——公;官德的核心——仁;官德的业精——勤;官德的修身——廉;官德的终点——功。前公后功是官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为此,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重温和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第一次为我们领导干部提出的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即“党性修养,保持政治本色,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第四,约法“三章”,防微杜渐,过好“四关”。


        我在职时,为处理好物质利益关系,为自己制定了“约法三章”,即不该得的利坚决不得;可得可不得的利也不得;该得的利在必要时可以少得,因而较好地过了“四关”,即慎独、慎初、慎微、慎终。我退休时,一位农民给我送了一幅对联:“几十年不做一件亏心事,忙一世单枪匹马总超前。”群众称赞我:“五十年从政政清似水,四十年讲课未收分文,十年基建两袖清风。”我因此得到内心的安宁和自由。我认为,人民公仆的人生追求不是“一金”,即钱;而是“一两”,即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现在回头思量,我深感劳作50多年,这“一两”的份量还没搞足呢!所以,在处理物质利益上, 我觉得应用英国数学家罗素的经典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物质上无止境地追求,其结果就是对人生价值无止境地否定”。

        第五,围绕廉洁文化的核心内容——德,广学深思,着力“两个提高”——认识能力(科学史观)、主观世界的改造能力,使领导干部形成拒腐防变、加强公仆意识修养的“自控能力”。


       “两个提高”的实质就是德须高、才须精,通过学习与实践,在同时改造“两个世界”中不断解决修德长才无止境的问题,达到形成拒腐防变、加强公仆意识修养的“自控能力”的目标。记住实践的启示:在人生的事业上,一个聪明的干部不一定成功,但一个聪明而有控制力的干部必定成功。


        温家宝总理访美演讲时指出:“当遇到灾难时不要退缩,要勇于面对,并且带领人民去克服,这需要坚定、勇气和信心;一个政府,除了对人民的负责、服务、献身和廉洁以外,不应该有任何特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为了人民。”这是温总理送给人民公仆的金玉良言。


        清朝申居郧说:“做官时,要往前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想一想,我不能常有此官。寻取真我,方有着落。”这饱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谁能寻取真我,谁就是有着落的人,即找出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的人。


       让我们学懂弄通社会学家雷洁琼,1994年5月在韶山为毛泽东遗物展题写的具有永恒意义的“公者千右,私者一时”的八个大字。这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真理,也应是共产党人的座右铭。前面讲了三个“不”,即公仆位置不能变、权力公式不能改、“两个世界”同时改造的原则不能忘,是铸造共产党员革命人生的铁的准则。39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忏悔录”,极其深刻地说明了三个“不”变了、改了、忘了,人生也就毁了、完了。


       最后,我想用爱因斯坦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他说:“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他还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一个人对时代和历史进步的意义,在其道德品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重要。”这些话对那种认为世风不好、权力腐败无法抵制的谬论不是最有力地鞭笞吗!这不就是人的“第二生命”的伟大作用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