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缘何多“干亲”?

“打干亲”本是一种民俗现象,它源于封建时代的传统宗亲制度。当亲族关系难以满足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立足的需要时,人们便会到亲族之外寻求可以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的类似亲属的社会关系。这时,“打干亲”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打干亲”这种原本被很多人认同的民间习俗,却渐渐地变了味,俨然成了拉关系、搞特殊的“代名词”。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贪官中,就不乏“干亲”成串甚至被“干亲”拉下水者。
“打干亲”这种习俗如果只是在民间、在老百姓中间存在,其实未尝不可。但倘若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面流行,甚至有人热衷于认“干亲”、攀亲家,就有些变味。当党员干部之间,或党员干部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互相“打干亲”、攀高结贵之后,关系就会变得相当微妙而难以割舍。或在干部任用、人事安排、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诸多方面,给“干亲”大开方便之门;或以“干亲”关系为掩护,以亲情间“礼尚往来”为借口,收送红包礼金;甚至与“干亲”合伙经商办企业,搞买官卖官……
贪官缘何多“干亲”?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有多“亲”,而是缘于他们手中的权力太诱人,缘于权力失去了约束与监督。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干亲”。纵观官场中各种各样的“打干亲”现象,不论是权色交易型“打干亲”,狐假虎威式“打干亲”,拉帮结派“小圈子”式“打干亲”,还是行贿方便型“打干亲”,很多都是在以“干亲”马甲掩饰个人私欲,并将原本陌生的关系镀上“唯亲”的借口。
中央反复强调,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利益输送。遏制官场“打干亲”现象,需要各级官员头脑清醒,保持警惕,但关键还在于规范权力的运行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