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仓促回应 中盐集团再陷“垄断暴利”风波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4-05-12 11:33 来源:三湘风纪网

       事件概况

  4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刊发第10号令,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此消息在网上一出现,便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误认为食盐专营制度要废止。?有媒体报道称,实行了数千年的盐业专营将就此作古,还有评论称“盐业专营百无一用”。

  当天下午,中国盐业总公司在其官网刊登说明称,《办法》的废止不等于废止食盐专营。政府相关说明未出,企业先忙不迭地发声——上述澄清说明,激起舆论更加猛烈的批评。一时间,中盐集团成为众矢之的,“垄断”和“暴利”的旧账再次被翻出,舆情态势堪忧。

  舆论关注度分析

中盐集团回应《办法》废止相关媒体报道量及微博信息量

  (单位:篇;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4月21日晚间,证券时报网和中国资本证券网先后就中盐集团的回应进行了报道,网络媒体转载量虽未超过10篇,但该话题开始进入舆论视野。

  22日,《人民日报》报道《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被废止 中盐:我国尚未废止食盐专营》,《经济参考报》和央广网等其他中央级媒体也加入报道行列。除此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专业媒体也有相关报道见诸报端。当日,媒体关注度飙升,新闻报道量和转载量超过900篇。“垄断”“暴利”成为核心关键词,中盐集团被聚焦。

  23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寻找消失的暴利:垄断者中盐为何巨亏》,中财网报道《中盐垄断食盐供应却巨亏:涉足盐化工遇产能过剩尴尬》,中盐集团的“暴利”和“巨额亏损”问题成为媒体新的关注点。当日,中盐集团相关媒体报道量超过350篇,舆情态势趋于平稳。

  24日以后,舆情逐渐回落。

  媒体声音

  《办法》被废止引发资本市场变化:4月21日晚间,国家发改委废止《办法》的10号令被媒体报道后,食盐相关公司云南盐化涨停、兰太实业涨幅近5%。正在进行重组的原盐大佬鲁北化工也被认为是可能的获益者。(据中国资本证券网)

  中盐曾是市场规则制定者:中盐此前既是市场上的玩家,也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在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之前,中盐有一个重要职能,即全国的食盐分配计划均由它来编制。(据《第一财经日报》)

  近年来盐业专营质疑声不断:一则不起眼的消息为何能引起这么深的误解呢?这跟近年来对盐业专营的质疑声不绝有关。这些年,反驳盐业专营的声音不断。(据大众网)

  中盐忙辟谣是为维护既得利益: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都应该出来解释一下,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中盐集团的辟谣,到底算不算数?如果继续专营,惟一的理由,大概只能是既得利益的阻挠,所以中盐集团要忙不迭地出来辟谣。(据《深圳商报》)

  盐业改革需明确时间表:盐业体制改革应明确时间表,现行盐业公司与盐务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体制亟须改变。(据《湖北日报》)

  “政企合一”局面或可改变:上海彭旨平律师事务所律师邹佳莱认为,尽管本次发改委的文件只意味着权力下放,但从长远看,随着盐业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盐务局与盐业公司“政企合一”的局面将被改变。(据《每日经济新闻》)

 

  网友观点倾向性

中盐集团回应《办法》废止网友观点倾向性

  (抽样:337条;数据来源:微博)

  中盐集团对《办法》的废止进行回应后,引起了微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抽样分析可见,大部分网友(35%)把垄断和腐败问题联系了起来,直指中盐集团。网友“笑看人生63669”表示:有垄断就有腐败!网友“lawrence先生的圣诞”称:贪污很严重,领导不知道吗?

  与此同时,有较多网友(23%)认为,《办法》废止不等于盐业专营废止,是因为盐业改革受到了阻力。网友“小渔”表示:中盐是既得利益者,怎么会轻易放手?改革的阻力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也有部分网友(17%)对中盐集团表示理解和支持。网友“宇宙超级霹雳无敌大青蛙”表示:力挺中盐,专营让我们有了最后一样可以放心食用的东西。网友“寒星暖暖”称:一元多的盐我们能接受,先治治电信、网络费用吧,那才叫高价啊!

  舆情点评

  在此次风波中,中盐集团因为一则“政策解释”被推入舆论漩涡,其中的回应失当之处值得思考,而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中盐集团所处的舆情环境亦值得央(国)企关注。

  事件中,中盐集团受到媒体的关注,大的政策背景不容忽视。新一届中央政府组建后,工信部将其食盐专营许可证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管理,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主体发生变更。在此背景下,应工信部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废止《办法》。而《食盐专营办法》则是国务院的条例,目前还处于有效运行中。简而言之:《办法》废除、制度健在。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废止《办法》是众望所归,而食盐专营制度并未废止却不符合舆论期待。

  自2013年年底,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央(国)企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即使是在最受舆论诟病的石化央企,中石化、中石油也高调扛起改革大旗。当下,盐业专营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已不复存在,盐业体制改革呼之欲出。据《华夏时报》的报道,十几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对我国盐业体制改革先后制定了6个方案,但这些方案由于各种原因都停了下来。盐业和民生息息相关,盐业政策的调整更易引起舆论关注。在改革的潮流中,“《办法》废除、制度健在”的信息经媒体传播后,只会加重盐业固步自封的形象。

  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办法》废止后,中盐集团对政策作进一步解释,同时纠正媒体和网友的误读,却招来重重“骂名”。究其原因,是公众对于盐业体制的不满情况转嫁到了中盐集团身上。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盐集团发表回应的当天,中国盐业协会也就《办法》废止发表了回应,且口径与中盐集团一致。但中国盐业协会的“第三方证言”并未使中盐集团避开舆论的拷问。

  对于企业而言,特别是受政策影响明显的央(国)企领域,由于政策上的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更好的办法是交由有关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出面作出进一步说明,而不是由企业直接发声。如此,则可避免直接置身于舆论的最前沿。

  食盐和烟草是目前我国仅剩的两个保持专营体制、按计划统购统销的行业。在食盐行业内,盐业公司是惟一的经销商,而食盐生产亦由政府特许的生产企业按计划进行,这是舆论批评行业垄断的根本原因。垄断一日不破,舆论对于暴利和腐败相关的质疑就难以消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